绿釉剔刻花纹执壶,宋,高23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9.4厘米。器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塑花纹。通体施绿釉,釉层较薄,露胎处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条竖道为一组间隔出六个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花卉。此壶造型、釉色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壶腹部采用剔刻花纹工艺,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调差异造成浅浮雕的艺术效果。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广元瓷窑铺窑址曾采集到与此壶相类似的瓷片标本,此壶可能为四川广元窑器物。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文章标签: 花纹 花卉 技法 装饰 折枝 壶体 使用 弯曲 器物 浮雕 特点 陶瓷 四川 腹部

猜你喜欢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黑釉油滴釉盘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
官窑青釉蒜头瓶
哥窑八方碗
修武窑绞胎罐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吉州窑玳瑁釉罐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耀州窑印花碗
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腰圆枕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0.157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