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瓷枕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划痕较浅,转折灵活,曲线为主,粗细一致,流畅活泼,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布局匀称。
剔花是瓷器的一种传统装饰技法,可分为留地剔花与留花剔地两种,花纹突起,露出胎色,具有浅浮雕般效果。宋元代南北各地瓷窑都有运用,其中以磁州窑与吉州窑剔花产品最具代表性。古陶瓷纹饰之一,又称珍珠地划花。河南密县西关窑于唐代首创,系仿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之纹饰制作而成,宋代此种纹饰较为流行。河北、河南、山西都发现有烧制珍珠地划花器物的瓷窑。如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山西介休窑、交城窑等,珍珠地是我国北方瓷窑普遍使用的装饰方法之一。
珍珠地纹饰的呈色、珍珠的大小排列方法,各窑稍有区别。其制作工艺过程大体为:首先在器物胚体上施白色化妆土,再于其上划出主题纹饰,在纹饰以外的空间(或在纹饰内)用小圆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状细小的圆圈,最后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窑烧成。各窑烧制的珍珠地划花颜色各不相同,有桔黄色、土黄色、黑色等,以桔黄色为最美。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其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