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