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洪武,高14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4.8厘米。高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碗心锥拱一朵折带云纹,内壁模印云龙纹,二龙均为形象一致的五爪龙,作追逐状,以两朵云纹相隔。高足内施青白色釉,无款。过去人们将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定为元代,但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新的资料不断出土,人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从以往定为元代的瓷器中逐渐辨认出一大批属于明初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这件红釉高足碗无论从造型、釉质还是从所饰云纹、龙纹的特征看,虽有元代风格,但又不尽相同。与元代同一类型的高足碗相比,其胎体变薄,碗的底部更瘦(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景德镇出土陶瓷》,图版125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92年)。特别是所饰云纹和龙纹,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洪武官窑瓷片标本上的云纹、龙纹风格完全一致。因此,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应定为明代洪武。1979年景德镇珠山曾出土这种洪武红釉高足碗的残片(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景德镇出土陶瓷》图版188,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92年)。颜色釉品种之一。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陶瓷纹饰工艺。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菊花次之。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讲求对称。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纹饰生动活泼,线条流畅。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陶瓷器型之一。高足碗于元代的南北方瓷窑已普遍烧制。明永乐、宣德时继续承烧而造型较元代有所变化,碗身加高,足变矮。其品种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红釉、青釉等。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文章标签: 景德镇 红釉 发展 云纹 方法 瓷器 龙纹

猜你喜欢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
仿定窑白釉划花荷莲纹盘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甜白釉僧帽壶
五彩山石花卉罐
青白釉笔山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
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青花压手杯(狮球心)
青花花卉纹执壶
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
彭城窑白地黑花兔纹盆
青花园景花卉纹盘1
珐花人物纹罐
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
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0.128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