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蓝釉金彩牛纹双系罐,明弘治,高32.2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8.5厘米。罐广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近底处微外撇,浅圈足。肩部对称置双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祭蓝釉地上描金彩装饰,口沿边、肩部、腹下和胫(jìng音敬)部各画双弦纹,腹部绘二牛,双耳的轮廓线亦描金彩。圈足内无釉露胎,无款识。此罐为弘治朝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皇家祭祀用器,类似的器物还见于弘治朝的黄釉器。这种罐常以描金为饰,但金彩多有脱落。此罐金彩基本完好,弥足珍贵。祭蓝又称“霁蓝”、“积蓝”、“宝石蓝”等,名称繁多,实为一物。其特点是色泽深沉,均匀稳定。祭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装饰,有的则刻、印暗花。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文章标签: 瓷器 景德镇

猜你喜欢

青花缠枝花纹罐
青花海水纹香炉
青花松竹梅纹香炉
仿定窑白釉花觚
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
德化窑白釉鹤鹿仙人雕像
甜白釉僧帽壶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翠青釉罐
青花花卉纹执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
德化窑白釉瓷箫
宜兴窑塑贴莲花纹梅瓶
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
0.1540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