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地蓝寿字纹奓斗,清同治,高9.1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5.1厘米。奓斗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里施白釉,外壁饰黄釉地蓝彩篆书“寿”字纹,颈和腹部各书2周和3周,每周16字,字间疏密随形变化。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此件奓斗为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是宫中宴饮时的卫生用器。奓斗,卫生用器,最早可能追到汉代。元代文献“吐盂”与“吐壶”同见,奓斗或指吐盂。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文章标签: 瓷器 御窑厂 烧造

猜你喜欢

仿定窑白釉三牺尊
五彩祝寿图插屏
德化窑白釉兽耳瓶
黄地红蝠金团寿字纹盖碗
青花花卉纹花盆、奁
宜兴窑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仿定窑白釉划花云龙纹折沿洗
五彩加官晋爵图长方瓷板
仿定窑白釉划花龙凤纹胆式瓶
黄地粉彩五福捧寿纹奓斗
黄地描金红蝠纹盅
宜兴窑紫砂双螭福寿水丞
仿定窑白釉划花牡丹双鱼纹碗
霁红釉梅瓶
藕荷地粉彩花卉纹捧盒
粉彩壁瓶2
青花缠枝莲瓶
德化窑白釉葫芦式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