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树石画稿》卷,明,董其昌绘,绢本,墨笔,纵30.1厘米,横527.7厘米。

此卷因是画稿,故无章法。画松柏、杂树、芦荻、水草,又有坡石、溪渚、亭榭、茅舍,乃至庭院、人物等等,最后以黄、倪山水作结。其中树法尤详,间有董氏小行书:“万松金阙赵希远画,全用横点、竖点,不甚用墨,以绿汁助之,乃知米画亦是学王维也,都不作马牙钩。”另有“红树”、“浓”、“寔”、“俟体”、“点要开阔”、“红”、“不要多”、“墨浓”、“圆点”等自注。

幅末陈继儒题:“此玄宰集古树石,每作大幅出摹之。焚劫之后,偶得于装潢家,勿复示之,恐动其胸中火矣也。眉公记。”

鉴藏印记有“归安陆树声考藏金石书画之印”、“翀”、“陆树声鉴赏章”等。

通过陈继儒题识可知,此卷作于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之前。陈继儒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董宅被焚后得于“装潢家”,此后不敢以之再示董其昌,“恐动其胸中火”。

此画稿虽不能算作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但对于研究董其昌的山水画创作及其绘画理论是极其重要的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董其昌第一次正式作画是23岁时在陆树声府,他在《董文敏对题山水巨册》中自识:“予学画自丁丑(1577年)四月朔日,馆于陆宗伯文定公之家,偶一为之”(见顾麟士《过云楼续书画记·卷三·画类三》),“陆宗伯文定公”即陆树声。本幅虽无作者款印,而陆树声的两方鉴藏印以及董其昌好友陈继儒的题识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此卷作者归属的可靠性。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代画家、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画山水能吸收众家之妙,有接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也有“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的山水松石。其水墨画尤为人称许,与张璪、项容等同为早期水墨画家。王维亦能画人物及佛像。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论”时,把王维推为南宗之祖。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华亭(今上海市)人。自幼颖悟,博学。终生不仕。工诗文,短翰小词皆有风致。擅绘水墨梅花、水仙、奇石等,与董其昌齐名。书法在苏、米之间。尤酷好东坡诗章文字,遇苏氏手迹、碑拓必刻意蒐求,集于《晚香堂帖》和《来仪堂帖》。编纂《松江府志》,著《眉公秘籍》、《妮古录》、《皇明书画史》。

文章标签: 董其昌 书画 陈继儒

猜你喜欢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芳树遥峰图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仿古山水册
仿古山水册8张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封泾仿古图
临米芾方圆庵记
枫溪垂钓图
花蝶草虫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辋川十景图
牡丹花卉图
大菩贤
临溪水阁图
雪景山水轴
赤壁图卷
0.1410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