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册,明,董其昌绘,10开,金笺,墨笔,每开纵41厘米,横29.9厘米。本册每开均钤“董其昌印”。第一开,自题:“云海荡吾胸,笔随意所到。犹如剡雪船,何必见安道。玄宰。”第二开,自题:“幽人茶竃烟,每兴宿云乱。凭轩望所思,春湖渺无岸。玄宰。”第三开,自题:“烟渚轻鸥外,晴峦画鹢前。何须苦连句,触眼白云篇。玄宰。”第四开,自题:“巘崿莲为峰,涟漪柳成浪。此中可卜居,于以遂天放。玄宰画并题。”第五开,自题:“近水晚逾碧,远山秋未黄。夕阳寒满地,松影落衣裳。玄宰。”第六开,自题:“南山与秋色,气势两争峙。闲者解其纷,君今已闲未。玄宰。”第七开,自题:“虚槛列云岫,闲堦响石淙。若添千顷竹,又领渭川封。玄宰。”第八开,自题:“炊烟连积霭,隐隐见松亭。亭中有静者,单渎净名经。玄宰。”第九开,自题:“乔木生书险,清泉响寒溜。前邨杳霭中,大有雷霆斗。玄宰。”第十开,自题:“石洞出云根,触肤云自至。壁垒虽若飞,只作等闲事。玄宰。”此册10开画面内容相似,都以坡石、树木、云雾、远岫为主要构成元素。笔墨秀峭,烟云流润。其画法主要从董源、米氏云山中来,多运用湿笔横点、披麻皴及米氏山法。如:第一、第二开,山和树多以湿笔横点表现其形态,以山间云雾使画面产生层次感,为米氏云山的画法。而第六、第九开,山头、坡石均以披麻皴来表现质感,显然是临仿董源的画法。每幅均有董氏自题诗,诗中的高情逸思借其绘画得以完美的表现。诗、书、画相互融合,颇具感染力。从绘画风格看应属董其昌早期作品。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一人一句或两句,一句一韵或两句一韵。相传此种方式始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与“干笔”对称。指作画时用笔含有较多水份,使画面产生滋润的效果。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