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册,明,董其昌绘,纸本,水墨,8开,每开纵19厘米,横12.7厘米。

第一开:自题“玄宰。”鉴藏印钤“王时敏印”、“陆润之藏”。

第二开:自题“玄宰。”鉴藏印钤“烟客”。

第三开:自题“玄宰画。”鉴藏印钤“王时敏印”。

第四开:自题“玄宰。”鉴藏印钤“烟客”。

第五开:自题“玄宰。”鉴藏印钤“孙之”。

第六开:自题“董玄宰。”鉴藏印钤“孙之”。

第七开:自题“玄宰。”鉴藏印钤“王时敏印”。

第八开:自题“玄宰。”鉴藏印钤“孙之”。

此册尺幅虽小,但笔墨极精。董其昌只书款而未钤印,是其当日自留收藏的得意之笔。册后有王时敏、笪重光二跋。从王时敏跋可知,此册为他的旧藏,后赠予王翚。佳作已在二跋文字中尽言,特录出跋文:

“文敏于短笺小册作残山剩水,笔墨酣放,烟云灭没,俨然具万里势。真得简淡高人之致。余购藏之已二十余年。适石谷兄过小斋,见之叹赏不置,遂以诒之。非但高山流水得遇赏音,其气韵正相类也。戊申夏王时敏题。”

“文敏每过京口,必馆于张氏园亭。所作小幅戏墨最多。余时从友人则之借观,爱其题跋,蝇头细书,未忍释手。即文敏当日亦殊自为珍重也。此册墨法天真幽淡,与张氏收藏极相类,烟客石谷两公之争赏,有以也夫。江上外史笪在辛漫识。”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傅光,亦署逸光,号逸叟。江苏丹徒人,一作江苏句容人。清代书画家、鉴赏家。工诗文,尤以书画名重一时。书法师苏轼、米芾、董其昌,兼摹各家名帖。其书笔意遒劲,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齐名,合称四大家。山水得江山气象,高情逸趣溢于笔端。有书画论著《书筏》、《画筌》行世。

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深谙琴趣,伯牙琴曲,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子期听后遂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

文章标签: 书画 董其昌 笔墨 烟客

猜你喜欢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芳树遥峰图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仿古山水册
仿古山水册8张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封泾仿古图
临米芾方圆庵记
山水图
长松五鹿轴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兰亭图
汉宫春晓图
花鸟草虫写生册
帝释梵天西
十六应真册(1-18)
人物故事图 吹箫引凤
0.2128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