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溪渔隐图》轴,明,仇英绘,绢本,设色,纵126.5厘米,横66.3厘米。

本幅右上作者自题:“莲花渔隐图。仇英实父制。”钤“实父”、“仇英”2印。

此图写江南水乡景色,平远山水。画清溪水田,绿树成荫,岸边一院落,院外有高士携书童远眺,悠然自得,远处云山起伏,真实地再现了江南渔村恬静安乐的生活情景。布景清远疏旷,笔法工整而有潇洒之趣。图未署年款,从作品款识和绘画风格分析,应为画家晚年精品之作。曾为清代梁清标、安仪周、吴舜昇等人鉴藏。

仇英的绘画以“秀雅纤丽”的院体风格著称,而在华贵富丽中又带有一种飘逸优雅的气息。仇英的这种画风是受沈周、文徵明等文人画家的影响再加上他自己深厚的临古功力而形成的,蕴含着浓重的文人情趣,与文人画家的书斋山水在情调上有相合之处。“渔隐”作为绘画题材始于唐代。唐代诗人张志和隐而不仕,以一叶扁舟垂纶捕鱼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创作了《渔父词》和《渔隐图》,从此这一题材便经久不衰。各个时代所追求的归隐意味是不同的。在元代,面对蒙古政权的高压统治,没有政治出路的汉族文人纷纷避世隐遁,所以在他们创作的《渔隐图》中“隐逸”的意味强烈。到了明代,文人可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他们所描绘的《渔隐图》中出世隐逸的思想被大大淡化,却加强了对现实社会的描写,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并埓,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国清代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善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亦称院画。是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以后宫廷画家工致精整一路的宫廷绘画。作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南宋院画在继承北宋宫廷绘画“状物精微”、“写实之极”风格的基础上,更加讲求构图的简洁,强调画面的空灵,又有新的发展。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古、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文章标签: 绘画 山水 文徵明 仇英 沈周 书画

猜你喜欢

桃花源图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便面畫選集8张
赤壁图卷
枫溪垂钓图
古代仕女
汉宫春晓图
兰亭图
莲溪鱼隐图
达摩祖图卷
雪景山水轴
赴会西
花蝶草虫
观音
行草书登岱诗册
帝释梵天西
童子礼佛图
长松五鹿轴
0.1072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