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幅无款。钤“陈宗渊氏”、“游戏翰墨”印2方。引首篆书“洪崖山房”四字出自明书法家陈登之手。卷后有明初胡俨书《洪崖山房记》,梁潜诗序及当时名宦杨荣、李时勉、王直、陈敬家等人所书和诗多首。
《洪崖山房图》是陈宗渊唯一的传世作品,为其受友人胡俨之请按实景创作的。胡俨怀着还乡归隐之情,在家乡筑室名“洪崖山房”,以慰归思。他曾请王绂为其作图,但王绂当时因病重便作诗推辞,胡俨遂转请其弟子陈宗渊创作了此图。胡俨十分珍爱此作,多次在图后题识。图中抒写了胡俨身居庙堂、心怀归思的志向和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在明初严酷的政治环境中,文人士大夫思隐的心态。
画面上山峦起伏,江面开阔,景色壮观,反映出江西一带的风貌特征。所画人物占画幅比例很小,虽只寥寥数笔,须眉皆无,但姿态休闲生动,或展卷堂上,或携琴访友,巧妙地突出了人物在画中的地位,增添了恬静安逸的情致,表现出文人优雅的生活环境和超凡出尘的意趣。画中的山石用荷叶皴与披麻皴表现,线条多用中锋,自上而下拖长,错落纷披,转折灵动。陈宗渊的画法继承元代绘画风格,近似王绂,意境清远,笔墨苍秀,其作品对了解吴门前期绘画的传承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宗渊(生卒年不详),名濬,后以字行,斋号“进修”,浙江天台人。永乐中以墨匠在翰林学书,官至刑部主事。工山水,亦能写真。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胡俨(1361—1443年),字若思,号颐庵,江西南昌人。明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建文元年(1399年)官桐城知县。永乐初,被举荐入朝,授翰林检讨,与解缙等直文渊阁。二年(1404年)拜南京国子监祭酒,十九年(1421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洪熙元年(1425年)以病乞休。胡俨学问广博,于天文、地理、历律、医卜,无不究览。朝廷大著作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誌》,皆充总裁官。有《颐庵文集》二卷。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编修。永乐时任右谕德、右庶子、掌翰林院士、祭酒、文渊阁大学士,屡从永乐北征。洪熙时,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杨荣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以善断多谋著称,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著有《杨文敏集》、《北征记》。
李时勉(1374-1450年),名懋,字时勉,以字行,江西安福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宣宗时官至国子祭酒。善书法,婉媚有致,属“馆阁体”风貌。有《古廉集》。卒谥文毅,改忠文。王直(1379-1462年),字行俭,号抑庵,江西泰和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正统中为吏部尚书,与王英齐名,时称“二王”。善行楷书,笔法精妙,为“馆阁体”高手。卒年84岁,赠太师,谥文端。王绂(1362—1416年),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以善书供事文渊阁,官中书舍人。幼小聪明好学,学识渊博,性高介绝俗,精通书法,能诗善文,有《王舍人诗集》传世。善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知名于明初画坛。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荷叶皴”皴染的线条近似荷叶的筋脉状,由此得名。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