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扇页,清,董邦达绘,纸本,墨笔,纵16.2厘米,横47.8厘米。

扇页有自题:“臣董邦达恭绘。”钤“臣”朱文印、“邦达”白文印。

此图绘山水小景,构图疏密有致,远近景互衬互映。运笔沉着,墨色层次丰富,得黄公望温润高逸之格,画风在娄东、虞山派之间。董氏画作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誉,认为其艺术水平堪与五代大师董源相提并论,已达到所绘物象,无论从笔法到构图、意境均无法挑剔的地步。因此,只要是董氏之作,不论尺幅大小都大量收藏,仅被《石渠宝笈》著录的董氏画作就达202件(不含合作)。正如赵尔巽在《清史稿•列传》所记:董氏“久直内廷,进御之作,大幅寻丈,小册寸许,不下数百”。董邦达(1699—1769年,《桐荫论画》定其卒年为1774年),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乾隆二年(1733年)授编修,参与编修《石渠宝笈》、《秘殿珠琳》、《西清古鉴》等书。官至礼部尚书。善书画,书法擅长篆隶,颇得古法,山水宗法元人,善用枯笔。有评者谓其可与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并驾。他长年服务于宫廷,为乾隆时期著名的词臣书画家。卒谥文恪。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赵尔巽(1844-1927年),字次珊,奉天(今辽宁)铁岭人,汉军正蓝旗。清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山西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等职,1905年出任盛京将军。1907年后先后任湖广、四川、东三省及奉天总督。1914年清史馆成立,他被袁世凯聘为馆长,主编《清史稿》。亦曾在张勋复辟和段祺瑞执政时任职。1927年病死于北京。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文章标签: 董源 山水 宫廷

猜你喜欢

断桥残雪图
三希堂记意图
董邦达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
董邦达三希堂记意图轴
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
在松谷的滚滚云彩
元明大师后的绘画
景观
山地景观
猛虎图轴
上塞锦林图
芦雁图
晴沙集影图
月中桂兔图
指画系列 纳尔逊·艾金斯
寿字
观音
桃园图
0.1291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