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轴,清,王鉴绘,纸本,墨笔,纵87.4厘米,横45.7厘米。

本幅自题:“丁未小春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王鉴。”钤“染香庵主”白文印。本幅有王翚、恽寿平题,钤“王翚之印”、“寿平之印”等。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等诸方。

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丰富的家藏为王鉴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鉴早年曾得董其昌的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所倡导的摹古方向发展,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吸收并转化这些前辈的笔墨结构,形成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此图是王鉴仿吴镇(梅道人)《溪亭山色图》之作。图中峰峦浑厚,枫林青柏,山间云气蒸腾,给人以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之感。构图疏密有致,远近景互衬互映。从笔墨上不难看出因系仿吴镇画法,故笔法稍粗而不尖,且笔墨浑融,将吴镇的笔法特点传摹得惟妙惟肖。王鉴所绘之作多仿董巨、黄公望、王蒙画法,仿吴镇者极为罕见,“丁未”为清康熙六年(1667年),应属作者晚年杰作。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擅绘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皴法细密,墨色浓润,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恽寿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早年工绘山水,宗元人王蒙画风,笔墨清灵秀洁,意境萧散幽淡。后改绘花鸟,远师宋徐崇嗣,近学明人,注重写生,更发展了没骨技法。所画花鸟禽鱼很少用笔勾线,主要以水墨直接点染,追求天机物趣,一洗前习的画法而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影响极大,开创了“常州画派”。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并称“四王吴恽”,亦称“清六家”。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今属河南省),为开元寺僧。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山顶多作矾头(石块),与董源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董巨,即指五代画家董源、巨然,两人均善画江南景色,多作平远布局,笔墨圆润轻淡,境界滋润秀丽,共同创立了南方山水画派系。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文章标签: 山水 董源 王鉴 笔墨 书画

猜你喜欢

仿范宽山水(立轴)
仿古山水八开-内题签
仿梅道人山水图
富春山居图
湘碧居士仿古册
仿惠崇笔意扇面
仿宋元山水图册
仿赵孟頫山水轴
关山秋霁图
山水图卷
荷花鸳鸯图
王羲之像
山水立轴
扇面集4张花卉扇面
柳园人形山水图
雪景山水轴
莲溪鱼隐图
达摩祖图卷
0.1486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