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铜版画》册(20开),清,纸本,纵50.5厘米,横87.5厘米。本幅无款印。清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决定扩建康熙年间即已开始兴建的圆明园。在雍正、乾隆两朝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扩建中,通晓西洋建筑学的郎世宁曾与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一起参与园内著名的“西洋楼”的设计和工程督造,并有机会在较长的时间里住在这座东方名园内,为装饰殿堂画了多幅作品,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也有以欧洲焦点透视法在平面上表现深远效果的“线法画”。虽然郎世宁在圆明园的这些创作由于兵燹的劫难早已湮没无存,但从此册铜版组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郎世宁等西洋宫廷画家在宫廷建筑绘画上的高超造诣与成就。这组完全西式的铜版组画也成为清代宫廷建筑绘画全新技法的代表作。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蒋友仁(MichealBenoist)(1715—1774年),字德翊,法国人。清代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乾隆九年(1744年)抵中国澳门,旋奉召赴京,协助修订历法。后为宫中工程师,设计监督修造喷水池等。三十八年(1773年)绘《世界全图》进呈,较利马窦、南怀仁所制更为精当。又遵旨参与绘制《皇舆全图》,共104幅,甚得乾隆皇帝优遇。1773年教皇解散耶稣会谕令传至澳门,其得知后甚为忧郁,卒于北京。王致诚(1702—1768年),原名JeanDenisAttiret,法国人。他少从父学画,主攻油画人物肖像。后留学罗马,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诚来华供奉内廷,充任画师。善画马和人物,有《十骏图》等,曾合绘《乾隆西域武功图》。曾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修建。卒于北京。
绘画创作中将摄取的物象限定在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方法。以这种透视法创作的作品,画面符合生活中直观看到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和造型原则,效果更为形象逼真。焦点透视法最早在西洋绘画中应用,清代早期传入中国,在当时称为“海西透视法”。绘画创作中将摄取的物象限定在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方法。以这种透视法创作的作品,画面符合生活中直观看到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和造型原则,绘画的形象效果更为逼真。焦点透视法最早在西洋绘画中应用,清代早期传入中国,在当时亦称为“海西透视法”。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文章标签: 绘画 郎世宁 乾隆 圆明园 欧洲 中国 传教士 北京

猜你喜欢

牡丹
疏树归禽图
柳塘双鹭图纸本
石梁雨来亭图卷
山水
双猫窥鱼图
乾隆皇帝洗象图
极乐世界庄严图
山水册11开
山水十开
山水册页
青山卞居轴
山水
山水圖纸本
山水十开
设色鸲鹆双栖图
天山积雪
牡丹竹石图
0.2401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