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图》轴,清,华嵒作,纸本,设色,纵130.5厘米,横50.7厘米。本幅自题:“新羅山人小景。嗤餘好事徒,性耽山野僻。每入深谷中,貪玩泉與石。或遇奇邱壑,雙飛折齒屐。翩翩排煙雲,如翅生兩腋。此興四十年,追思殊可惜。邇來筋骨老,迥不及疇昔。聊以孤松唫,閉之蒿間宅。洞然窺小牖,寥蕭浮虛白。炎風扇大火,高天苦燔炙。倦臥竹筐床,清汗濕枕席。耶得踏層冰,散發傾厓側。其坐捉筆硯,寫我軀七尺。嬴形侶鶴臒,峭兀比霜柏。俯仰絕塵境,晨昏不相迫。草色榮空春,苔紋華石壁。古藤結遊青,寒水浸僵碧。悠悠小乾坤,福地無災厄。雍正丁未長夏新羅山人坐講聲書舍戲墨。”钤“秋月”、“華嵒”。引首钤“小園”,右下钤“離垢”。“雍正丁未”为1727年,华嵒时年46岁。华嵒是一位来自民间的画家,曾流寓杭州,结识了浙东学者历鄂、吴石仑等人,这些友人多是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文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华嵒潜心诗文书画,获得了“诗书画三绝”的美誉。为了谋生,他曾经历仕途,但目睹官场的种种不平,终于放弃仕宦,往来于杭州与扬州之间,以卖画为生,并结识了“扬州八怪”等画家。75岁病逝。华嵒一生贫苦,他在画中以“笔端刷却世间尘”,全心表现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他游历甚多,眼界开阔,为许多画家所不及。此图为一件即兴之作,描绘了暑夏之时,华嵒身着夏衫,半敞衣襟,优游林泉的欣悦之情。他倚石盘膝,临泉而坐,左手拈须,右手抚石,意态闲暇。身后山石高耸,深青色的古藤缠绕着峰峦,远处瀑布羸垂岩而下,汇流成河。读其诗,更使人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超然离垢的情怀。图中的人物肖像写实而又带有写意的意味,造型略有夸张,与作者其他的人物画有相似之处,如《天山积雪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此图线条简练,随意潇洒,笔调疏简,追求一种文人意趣,具有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华嵒(音yán)(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又号布衣生等。福建临汀人。早年家贫,出身于民间画工,后流寓扬州,以卖画为生。平生“不慕荣利”,以技为隐,擅画花鸟、人物、山水。花鸟画脱胎于清恽寿平。山水主要取法元人,旁参唐寅。人物师法陈洪绶、马和之,别具风格。由于他来自民间,又具有“诗书画三绝”的文人素质,作品形成“文质相兼”的艺术趣味,明朗、清新、俊逸的笔调表现了他“离垢”的审美理想。华嵒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指在异乡日久而定居。方志中人物传、人物志所载流寓者者多为对定居地有贡献或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外籍人。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活跃在扬州地区的8位代表画家的总称。一般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主要取法于陈淳、徐渭、朱耷、石涛等人。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重视个性的发挥,力求创新,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和当时流行画坛的尚古模拟之风有所不同,被时人称为“偏师”,因有“八怪”之称。“扬州八怪”的写意画风对海派乃至近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