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图》册,清,梅清作,纸本,设色,每开纵26厘米,横33厘米。本幅自识:“一篙破寒玉,雨霽微波漾。蜿蜒八九灘,峰巒千萬壯。愛此良夜遊,次第歌聲放。群公逸興牽,暗綠山堂覆。綺席耀華燈,拇陣分紅豆。娑羅花未開,香風已先逗。庚午初夏,綺園先生、東岩世兄招同于鼎、栗亭、仁遠、鵬遠、文璿叔、夏家培翼泛舟岩溪,晚集虯山堂,各賦短古二首並正,弟清。”钤“某子”、“瞿老人”印两方。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歙县西北,山脉绵延三百余里,拥有72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于世。清初安徽地区的著名画家弘仁、梅清、石涛等多以黄山奇景入画,形成了“黄山画派”。其中,梅清笔下的黄山以气势取胜,不同凡响。这套《黄山图》册是梅清晚年的精心之作。全册共8开,分别绘天都峰、莲花峰等黄山8景,或孤峰千仞,或云海茫茫,或苍松蔽日,或雄关峻岭,景色各异,气象万千。梅清画黄山之法有三,一以线条勾勒为主,二以墨色渲染为重,三是融勾勒与渲染为一炉。此图册便是采用第三种方法绘制而成。梅清的山水画远承宋元诸家的遗绪,近学“元四家”和沈周的笔墨技法,又尝与石涛相互切磋画艺,故功力尤深。他的创作最重师法自然,他曾在燕、吴、齐、楚之地游历名山大川,终日面对青山描摹写生。黄山和家乡宣城是梅清绘画中最着力表现的题材。在《赠慕潭黄山十六景》册上,他自题“余游黄山,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可见他对黄山景色用功之勤。梅清图写黄山自写生入手,又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再以豪放、泼辣的用笔,突出黄山奇、峻、险、秀的意境,独树一帜,别开生面。黄山,秦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今名。相传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现位于安徽歙县、太平、修宁、黟县间,方圆250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山脉绵延三百余里,重峦叠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的美誉。此外,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于世。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梅清(1624—1697年),原名士羲,后改梅清,字渊公,号瞿山、敬亭山农,宣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初画家、诗人。工诗善画,以画山水、松石、梅花著称,时有“画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画梅花“枝干奇古”之评。山水画大多是黄山景致,风格雄奇豪放,为宣城地区画坛领袖。梅清的山水画远承宋元诸家的遗绪,近学“元四家”和沈周的笔墨技法,又尝与石涛相互切磋画艺,故功力尤深。他的创作最重师法自然,曾在各地游历名山大川,终日面对青山描摹写生。黄山和家乡宣城是梅清绘画中最着力表现的题材。著有《天延阁集》、《梅氏诗略》等书。
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释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善画山水,早年从学于孙无修,中年师萧云从。其画取法元代倪瓒、黄公望,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他重视师法自然,善画黄山、武夷山诸景,传达山川之美,意境伟峻秀逸,“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在安徽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形成“新安派”。同时,与石涛、八大、髡残合称“清初四僧”。石涛(1642—约1718年),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于诗文,擅绘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其笔情纵恣凝炼,独具创新,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极大。与清初画坛朱耷、髡残、弘仁合称“清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针对画坛时弊提出诸多精辟见解。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省)梅氏一家为嫡系,有梅清、梅翀、梅庚、梅蔚与浙江、石涛等,他们均长期深入黄山,既师造化又师古人,以黄山景色为主要绘画题材。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古、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