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鹰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06.9厘米,横35.6厘米。自题:“呼吸入长空,夭矫神龙舞。凌轹日月光,助长风云怒。未应怀饥肠,威逼弱者惧。丙戌冬日悲鸿居北平。”钤“悲鸿之画”朱文方印。丙戌年为1946年,徐悲鸿时年51岁。此图上半部仅绘一振翅而起的苍鹰,怒目圆睁,警觉机敏,利爪粗长,如同刀刃,尽显凶猛之态。全画施墨酣畅淋漓,将墨之浓淡干湿发挥到了极致。雄鹰伸展的羽翼先以淡墨湿笔晕染,随之以浓墨绘凸起的羽翎,粗重的墨线增加了羽翼的厚度,表现出了鹰击长空的激昂气势和强大的力量。下半部右侧自题三行,既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弥补了上实下虚的不足,保持了整幅构图的完整与稳定,也展示了作者晚年的书风:点画相参的魏碑笔法及结字自然而又不失矩度的特点,同时还以五言诗的形式补充了画意,点明了创作的主题。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内战。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先后暗杀了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这令徐悲鸿义愤填膺。此图表达了他希望全国人民奋起反蒋、平息内战的心愿。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与“干笔”对称。指作画时用笔含有较多水份,使画面产生滋润的效果。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魏的书法最为兴旺发达。其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北魏书法艺术的形式也是较多的,除碑刻以外,还有墓志、造像题记及摩崖刻石文字。

文章标签: 徐悲鸿 中国 北平 北魏 形式

猜你喜欢

无题
李印泉画像
《墨笔画马》
《平原奔马》
三骏图
书法
八骏图
十二生肖图
十骏图纸本无印章
玉堂富贵图 纸本
紫云阁
扇面 书法
书法 -飞腾
书法
于右任 书法
玉质自能无暑意
四喜图图轴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
0.1495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