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八臂积光佛母像,清,高93厘米。紫金是指一种由多种贵金属如金、银、铜、白铁、白铅、水银、金刚钻石等按一定比例冶炼而成的珍贵的合金材料。最初由西藏工匠发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为皇帝祝寿时进贡的紫金佛像深得乾隆帝喜爱,于是乾隆帝下令在宫中仿制,并对其配方加以改进,形成了具有清宫特色的紫金,专门用于铸造佛像,称之为“紫金利玛”佛像,为佛像中极贵重的品种。这尊积光佛母供奉在一座藏式覆钵塔中,用紫金铸造。佛母三面八臂,左出猪首。左右主臂手持弓箭,右副臂分别持金刚杵、金刚钩、针线,左副臂分别持莲花、结期克印。覆钵塔须弥座束腰处有七头猪,塔下缘有一人仰身向上,双手分托日轮和月轮,象征光芒照彻人间。指紫金石,产于青州临胊(今山东省境内),紫色。清《砚小史·青州紫金石》中引唐彦猷《砚录》记载:“……此石盖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胊界,掘土数丈乃得。石有数重,人所取者不过第一二重,若至第四重,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与端歙同,而质微下。”以紫金石制砚,不知始于何时,但宋人的砚谱中已有紫金石的记述,宋高似孙《砚笺》中记载:“晚唐兢取紫金石,国初已乏。”六世班禅,法名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今西藏日喀则专区南木林人。乾隆五年(1740年)被认定为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翌年迎入扎什伦布寺作床,由安钦·罗桑苏巴为教授其经典并授沙弥戒。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前往拉萨布达拉宫,拜七世达赖喇嘛为师学习佛法。三十年(1765年),清朝廷为颁赐其金册、金印,册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率领僧俗众人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庆贺乾隆帝七十寿辰,历时一年多的跋涉,于翌年七月到达热河,受到隆重的接待。此前仿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班禅起居。参加庆典活动之后,八月班禅前往北京,在京期间,观瞻了皇宫及京内的各大寺院,诵经作佛事。十一月突患天花圆寂于西黄寺。

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佛教密宗手印的一种,中指和无名指弯曲,余三指伸直,拇指压在弯曲的二指上。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文章标签: 须弥座 班禅 家具 紫金石 束腰 紫金 乾隆 佛像 部分

猜你喜欢

清寿山石骑吼文殊
梵铜狮吼观音菩萨
金刚亥母铜像
清中期玉罗汉
清中期碧玉童子
金嵌珍珠宝石塔
般若品铜镀金佛-地藏菩萨
金累丝嵌珠宝塔
寿山石雕罗汉
铜鎏金瑜珈品一堂九尊
铜鎏金十二臂积光佛母像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清玉雕罗汉山子
铜镀金无量寿佛
木金漆豆
上乐金刚像
藏族尊胜佛母鎏金铜像
白釉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