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亥母铜像,12世纪,高19.5厘米。金刚亥母原是古代苯教中赞神的一种神灵,后来被莲花生大士降伏,成为密教中的本尊或护法。此像用印度所产的黄铜制成。金刚亥母三目圆睁,头戴骷髅冠,赤发上扬,发间向右侧伸出一猪头。裸身形,项挂人头大璎珞。左手托嘎巴拉碗,象征她获得了极乐的体验,暗示其事业的成功。左臂夹持喀章嘎,喀章嘎是无上瑜伽部母续最常见的法器,它的上端有骷髅、干枯和新鲜的人头,分别代表佛教教义中的贪、嗔、痴“三毒”。右手持钺刀,象征清除人的一切愚昧,勾召真性智慧。右腿蜷起,左腿弯曲独立,呈舞立姿,足踏人尸,动感颇强。右膝倚靠粗壮的莲枝,使金刚亥母像平衡了重心,造像更加牢固。忍冬纹背光、单层简略的莲座和多折角台座是东印度波罗时期最常见的形式。金刚亥母原本是古代苯教中的一种神灵,后来被莲花生大士降伏,成为密教中的本尊或护法。金刚亥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单身像和双身像,其双身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上乐金刚的明妃形象出现。按照佛经所述,金刚亥母对有情众生特具悲心,如以金刚亥母为本尊进行修行,可得到“净除烦恼、显俱生智”,“调柔气脉、证无死果”,“降伏魔仇,摄十法界”三重功德。莲花生亦称为“乌金大师”,为印度密宗大师,公元8世纪进入西藏传授佛法,创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被尊为藏秘祖师,广受尊奉。汉地佛教因修行方法不同分成密教与显教。显教(也称显宗)原本无此称谓,只是因为与密教区别,后人才以之为名。密教也称密宗,分杂密与纯密两种。在唐开元三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以前的密教,因其驳杂,没有严格的经典依据,故称为杂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分别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经典,创立密宗。密宗有着严格的宗教仪轨,故称纯密。密宗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组成。前五种为“色法”,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性方面,称为“胎藏界”;后一种为“心法”,体现大智如来的智慧方面,称为“金刚界”。密宗造像是按照密宗经典塑造的,一般不外示于人,这也是称其为密宗的重要原因之一。杂密与纯密不同,它不太重视形象是否外示,出现在石窟寺院中的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为杂密常见的表现题材。在密教中,一般将毗卢遮那与大日如来视为一种形象的两种称法。毗卢遮那(Vairocana)为梵文的音译,本意为遍照,故意译为太阳、大日如来,最初为显教神祗,见于《华严经》,菩提流志所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将其变成密教神祗,但并没有成为主尊,至开元三大士时毗卢遮那成为至高无上之神。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称毗卢遮那而不称大日如来,善无畏、不空则将大日如来与毗卢遮那并称,视为一意。密教在盛唐时期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不空在其所住的大兴善寺建灌顶道场,为唐肃宗亲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后又在全国挑选49位大德常住是寺,密教遂发扬光大,并影响到辽代、南诏、大理国以及日本、朝鲜等国。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嘎巴拉碗又称内供颅器,是藏传佛教的主要祭法器之一。嘎巴拉为梵语,意“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在藏传佛教修密法或作密灌顶时,常用它盛祭品供于佛前。嘎巴拉碗一般选用生前许愿者之头盖骨制作而成。人死天葬后,须经大喇嘛严格审查、确定、认可后乃制成。喀章嘎又称金刚杖,为密教法器之一。相传它是从密教法器中的独股杵演变而成,但一般的喀章嘎个体比独股杵大数倍。在密教中,喀章嘎象征修行佛法犹如金刚杖之坚固,具有不拔之信念,且能驱魔胜邪。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佛像站立姿势的一种,即一腿弯曲着地,另一腿提至腰间,犹如舞蹈,故名。舞立姿是呈忿怒相的神常用的一种站立姿势。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陶瓷器装饰纹饰之一,为最早出现的缠枝纹,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上,隋、唐两代盛行。一般与莲瓣纹组合,成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之一。后人将忍冬纹归于卷草纹范畴。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波罗时期”指公元8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波罗王朝的统治时期。波罗王朝的创建者为瞿波罗,他于乱世中统一孟加拉,建立波罗王朝。王朝之诸王信奉佛教,此时期密教特别兴盛,佛教教学中心地为那烂陀寺与佛陀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