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张天君神像,清,铜鎏金,高59厘米。清宫旧藏。此尊为普化天尊侍从的神像,供奉于清宫玄穹宝殿东配殿的普化天尊左侧。脸赤如猴,嘴尖似鸟,袒胸露腹,强壮有力,左手握令牌,背生双翅,双足为鹰爪,立于须弥座上。须弥座上沿正前方铸有其名号“雷霆行令使者张天君”。相传此神原名张节,后被天帝封为雷神,成为道教雷部正神二十四天君之一,故又称为“张天君”。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文章标签: 须弥座 张天君

猜你喜欢

铜鎏金十二臂积光佛母像
木金漆豆
地藏王菩萨龛像
清版佛经卷首释迦说法图一幅
藏族金刚密咒铜嘎巴拉碗
阿弥陀佛立像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観音菩薩坐像
紫金八臂积光佛母像
坐着的菩萨
般若品铜镀金佛-手持金刚菩萨
金刚亥母铜像
清玉雕罗汉山子
罗汉
无量寿佛坐像
般若品铜镀金佛-除诸障菩萨
铜鎏金二臂积光佛母像1
観音菩薩坐像
0.1337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