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木根流云槎,通高86.5厘米,横257厘米,进深320厘米。槎,本意指木筏。天然木根泛指天然生成而非人为加工的树根。此槎由一块天然生成的榆树根稍加修整而成为一坐具,右侧卷起处有阴刻填绿篆书“流云”二字,下署赵宦光款,并一“凡夫”白文印。槎面及边缘刻有明代董其昌、陈继儒,清代阮元、半亩园主人以及现代衡永题记五则。天然木根流云槎原为明代正德时扬州新城康对山故物,曾陈于康山草堂。至清代乾隆初年,江鹤亭买其地,并以千金购得此流云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此槎偶然为阮元发现,时已尘封虫蚀,间有破损。经阮元购回修整,转赠其好友河道总督麟庆(即半亩园主人),运回北京,添配楠木云纹木座,陈放在自己的半亩园中,并收入麟庆本人编著的《鸿雪姻缘图记》。1958年,由麟庆后人王衡永修整复原,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华亭(今上海市)人。自幼颖悟,博学。终生不仕。工诗文,短翰小词皆有风致。擅绘水墨梅花、水仙、奇石等,与董其昌齐名。书法在苏、米之间。尤酷好东坡诗章文字,遇苏氏手迹、碑拓必刻意蒐求,集于《晚香堂帖》和《来仪堂帖》。编纂《松江府志》,著《眉公秘籍》、《妮古录》、《皇明书画史》。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善书,精研金石,参与修《石渠宝笈·二编》、《钦定全唐文》等书,有《研经宝集》、《积古斋钟鼎款识》、《浙江金石志》等著述。嘉庆十六年(1813年)阮元编撰《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
衡永(生卒年不详),近代人,麟庆后裔。曾先后将家藏文物典籍捐献给国家,其风可范。康对山(1475—1540年),名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正德时受宦官刘瑾一案牵连而免官。著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麟庆(1791-1846年),字振祥,号见亭,完颜氏,和素五世孙,清满洲正白旗人。曾任江南河道总督,有政绩。著《鸿雪因缘图记》流布。楠木产自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为常绿乔木,高十余丈,叶为长椭圆形。传说这种木材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南方人多用作棺木或牌匾。楠木美观,但不如硬木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