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溪草堂图》是清代画家吴宏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该画绘村前一座小桥,湖水绕村,树木绕斋,树林里楼台面水,宾主登楼安坐对谈,超然世外。笔墨挺健,景致平远,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 [1] 

画作内容

此画远处为较为平缓的山峦,山头仅露出水面。隐隐约约,烟雾蒙蒙,茫茫一片,山坡间新篁密密麻麻,白马湖东岸,在丛树掩映下的临水小村,一条清溪绕庄而行,竹树绕斋,楼台面小,并不华丽的庄园建筑,在苍松翠竹红枫的簇拥下显得古朴典雅;宾主登楼端坐其间,正在语笑风生,突然间一人回首远眺,似在观赏周围一片金秋美色,村边座落着一小板桥。一扁舟自远方来,泊于桥头,舟中一人捧物躬身而出,作献物状,岸上溪边另一人缓步走来作迎接状,神态自若。

此图款署“壬子秋九月,拟李咸熙笔意,呈石翁先生教之,金溪吴宏、”钤印“吴宏私印”“远度”。画的裱边及玉池中有查士标,梁清标两人题诗,朱彝尊、程邃等七人题词。 [2] 

查士标题诗:

我爱白田好,来向白田去。白田城南有拓溪,闻是白田最佳处。溪边草堂称清幽,古木千章竹万头。奇石名花看不足,湖光更上东南楼。向年获识石林子,为言别业正在此。太公九十瑞人间,早岁弃官遂知止。闲来倚石手一编,倦即抛书石上眠。华发萧萧眸炯炯,无人知是地行仙。石林先生行最少,能读父书得其要。芥拾荣名自等闲,翰墨声诗兼众妙。命余为作草堂图,佳句传来幻有无。伸纸踌躇笔不下,俨如咫尺貌蓬壶。名园胜地世多有,辋川吟咏视平泉,主者何人斯不朽。千载流传复谁久。柘溪之水清且涟,湖波万顷绕平田。太平乐事长如此,还为高人结大年。

梁清标题诗:

侍御结庐溪水浔,万株桑柘昼阴阴。迤逦晴沙眠野鹭,高低灌木鸣春禽。编篱插槿蔽风雨,琴书北窗何萧森。门无车马惊铃索,中有幽人事苦吟。幽人为谁侍御是,直节当年山岳峙。正笏曾陈痛哭书,拂衣早办登山履。经纶袖手赋归来,白头高卧草堂里。海水扬尘岁月移,草堂无恙日舒迟。蒹葭秋色霜飞后,鸡犬村扉昼闭时。巾车野服临湖岸,载酒轻船泛射陂。屏居白眼向寥廓,闻说先生犹健在。令子忻看傍凤池,闲身不羡图麟阁。倚杖频耕万亩云,延年岂假千金药。遥望伊人水一方,客来独拜德公床。疑是李愿住盘谷,不然种柳如柴桑。我欲从之问丹诀,放歌散发濯沧浪。 [3] 

创作背景

《柘溪草堂图》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此图为应宝应乔莱之请,画其父可聘居处柘溪草堂秋景。 [4] 

艺术鉴赏编辑

意境

此画采用以实写虚的方法,借湖水、古木、草堂,以写云烟变幻,求得“有限中出无限,无画处成妙境”的艺术境地。此图中的物象并无高山峻岭,而只是湖天淼茫,属于通常所说的“平远”之景。但在吴氏的笔下却显示出“高远”的意境。 [2] 

画法不拘泥于前人,落笔大胆而收拾严整。笔墨苍秀,厚重劲健。板桥和山石等的勾勒,也皆是顿挫雄壮的阳刚之风。山石以乱柴皴间杂斧劈皴画之,水墨晕染,树木画法工细,繁而不乱,人物、房舍、扁舟表现自然,敷色清雅明亮。此画面有较大的空白,不仅体现了艺术家想象的本领,而且可以引起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 [2] 

作品评价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张长虹:尽管带有应酬性质,吴宏此画仍属成功之作,这可能与其豪迈性格有关。 [5] 

作者简介

吴宏,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宏,一作弘,字远度,号竹史,江西金溪人,寓江苏汀宁(今南京)。诗书均精。幼好绘事,自辟蹊径。顺治十年(1653)曾渡黄河,游雪苑,归而笔墨一变,纵横放逸,得诸家之长而能出己意。偶作竹石,亦有水墨淋漓之致。与樊圻、邹喆、叶欣、胡慥、谢荪、高岑、龚贤为“金陵八家”。 [2]

文章标签: 草堂 先生 笔墨 吴宏

猜你喜欢

燕子矶莫愁湖图
山水圖
吴宏秋林读书图扇页
清 吴宏 清江行旅图卷
云和泉中的崇高隐居
吴宏燕子矶莫愁湖二景图卷
吴宏秋林读书扇面
清初十四家书画集锦册-吴宏指画山水册页
明清 吴宏 山水扇面
着色山水
花鸟
玉堂富贵绢
天山积雪
拟古山水册
月曼清游图册
牡丹
断桥残雪图
富贵双全图
0.1468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