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碑》全称《汉故北海相景君铭》,隶书,碑高230厘米。碑阳17行,行33字;碑阴4列,上3列各18行,第4列2行。末纪文2行,行42字。东汉汉安三年(144年)立。碑额有阳文篆书“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2行12字。碑中上部有穿,第八行、第九行、第十行各废两字。碑系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殁后,其门生故吏慕其功德为之建立。碑现在山东济宁。此拓为明拓,碑阳,裱轴装,纵199.7厘米(连碑额),横77.8厘米。浓墨重拓。复斋题签,右上方有铁道人(毛怀)跋一段,钤“大节砚斋金石文字”、“延祖长寿”等4方印。第十一行“商人空市”的“市”字存左大半,第八行“残伪易心”的“残”字未损。拓制精良,石虽漫涣,仍能令观者体味其书之妙趣。原为朱翼盦收藏,后捐故宫博物院。《景君碑》书法独具特色,汉碑隶书多方扁,但该碑字取纵势,用方笔书写,又稍间篆意,收笔多有尖锋。明王世贞评其书:“书法故自古雅。”清孙承泽云:“方整有分法。”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孙承泽《庚子銷夏记》,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等书均有著录。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为明代著名文人,曾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死后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在当时影响极大。卒赠太子少保。著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王氏书苑》、《王氏画苑》等书行世。
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

都穆(1459—1525年),字玄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己未进士。历礼部主客郎中,加太仆少卿。七岁能诗,及长泛览群籍,奉使至秦中,搜访金石遗文,摹拓缮写,著有《金薤琳瑯》。

文章标签: 书法 北海 书画 孙承泽

猜你喜欢

道因法师碑
明拓《星凤楼帖》定武兰亭序
明拓东阳本定武兰亭序
明刻本怀素草书千字文(拓片三张)
明拓墨池堂选帖
戏鸿堂法书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
麻姑仙坛记
唐吕行端墓志拓片
禅国山碑
温彦博碑
明初拓东汉张迁碑
唐人草书心经
清陈洪绶行草书拓片两件
明宿永乐宫四首拓片两件
明拓缩本兰亭序
明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明拓战国石鼓文册
0.1093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