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漆涡纹方耳杯,战国楚,高5.5厘米,口径17.5-10厘米,连耳宽15厘米,底径10-6厘米。杯为厚木斫胎,口呈椭圆形,弧壁,平底,方形耳。器内髹红漆,边髹一周黑漆,饰变形鸟头纹间涡纹。双耳赭色漆,绘变形鸟头纹间三角卷云纹、涡纹等。杯外壁赭色漆,无纹饰。此杯出土于荆州江陵雨台山354号战国楚墓。耳杯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饮食具,从出土的情况看,方耳杯较圆耳杯原始,时代较早,出现于春秋,到战国时数量增多,至汉代则已绝迹。此耳杯所饰变形鸟头纹是战国漆器中最具特点的装饰纹样。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特征为中部凹缺深浅不同,两端呈波浪形。又名羽觞、耳桮。羽觞之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瑶浆密酌,实羽觞些。”汉晋唐人的辞赋中都见羽觞之称,《汉书·外戚列传·下》有“酌羽觞兮消忧”之句。西汉称桮和耳桮,《史记·项羽本纪》“幸分我一桮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漆书“君幸酒”和“君幸食”等字样,故可肯定耳杯为古代盛酒、羹或其它食物的器具。耳杯最早少量出现于春秋晚期墓葬中,及至战国早期则大量出现。耳杯口一般均呈椭圆形,弧壁,平底,少数有假圈足。器内多髹红漆,外髹黑漆。根据耳部的不同形状,大体可分为方耳杯、圆耳杯两种类型,也有少量的高座耳杯。以抽象与具象并用、写意与写实结合的手法,撷取鸟的形体特征,运用S形纹或卷云纹、流云纹、花枝纹等与凤鸟配合的构图手法,使之成为抽象的变形鸟纹。变形的凤鸟有时支离破碎得仅剩一首或兼有一尾、一羽、一爪;或者头部还有凤鸟的某些特征,而躯体部分或作条状,或作卷云、旋涡状,出现了似云非云、似凤非凤的新形式,这是一种非常典型而独特的花纹,是战国楚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战国中晚期漆器上大量流行,并延续到西汉。《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传统杯式之一,包括变形圆耳杯和新月形圆耳杯。变形圆耳杯,耳呈不规则的圆形,是方耳向圆耳的过渡形态,数量较少,战国以后即不复存在。新月形圆耳杯,耳一般为新月形。圆耳杯形制变化的大致规律为杯腹由浅而渐深,耳面由低于口沿或与口沿平齐渐变为耳面上翘,高于口沿。圆耳杯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

猜你喜欢

漆木琴
漆木扇柄
漆剑鞘(残)
碗装饰用红色和暗褐色漆覆盖
漆木敦
彩绘变形凤鸟纹漆耳杯
残漆耳杯
漆器残件
漆木方壶
装饰框中的碎片
漆木匜
漆木瓒
博具
彩绘变形菱纹及漩涡纹漆耳杯
漆器残件
残漆圆盒
漆木建鼓
漆器残件
0.1686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