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云龙纹圆盒,明永乐,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盒通体黄漆素地雕朱漆,盖面装饰菱形锦地云龙戏珠纹,龙躯体较为粗壮,整束发由后向斜前方飘扬,头部扁瘦,立眉近似火焰形,如意形鼻,下颌短髭较长,类似山羊胡须,肢爪粗壮有力,具有明早期龙纹的典型特征。盒壁雕黄漆素地如意形云纹。内外底的黑漆光亮无断纹,似属后代重髹。外底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其下隐约可见“大明永乐年制”楷书针划款,据此推测漆盒应属永乐年间制作,宣德款系后刻。明代的龙纹以五爪最为常见,此件漆盒盖面雕饰的四只龙爪中,贴着身体的一只为四爪,离身体较远的三只皆属五爪。但经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四爪的一只原为五爪,去掉一爪后,重新雕刻龙身。而三只五爪中,皆有一指断开,似乎最早同属五爪,指掌相连,之后经历了去掉一爪后重新补做的过程。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今后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诏中书省,申禁官民器服不得用黄色为饰,及彩画古先帝王、后妃、圣贤人物故事、日、月、龙、凤、狮子、麒麟、犀、象之形,如旧有者,限百日内毁之”。由此可见,这件雕饰龙纹的漆盒在当时只能供皇帝赏玩或使用。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明早期果园厂漆器的一种雕饰做法,常见于花卉题材的作品中。即以黄漆为底色,不刻锦纹,素地上压朱漆花纹,与山水人物题材的雕漆作品刻锦纹地的做法完全不同。这种黄漆素地的效果极佳,一方面可以突出表面的花纹,另一方面可以使漆地平滑整齐。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官署,魏晋始设,为朝廷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隋称内史省、内书省,唐复称中书省。唐代中书省为决策机构,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其主官为中书令。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并为中央行政主干。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执行,而中书省才是中央政务的实际总汇机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独角、鹿身、牛尾、通身披鱼鳞,是吉祥的象征。

文章标签: 中书省 龙纹 实录 皇帝 花纹

猜你喜欢

剔红观瀑图圆盒
剔彩双龙纹小箱
填彩漆双龙纹长方形委角盒
剔红莲托八吉祥纹圆盒
与Leechee和Vines的干杯_Stem Cup with Leechee and Vines 12945
剔红群仙祝寿图圆盒
剔红菊花纹圆盘
剔红荔枝长方盒
剔红观瀑图圆盒1
剔红松竹梅鹤纹圆盘
红漆戗金双龙纹大明谱系长方匣
剔红携琴访友图莲瓣式盘
剔红周敦颐爱莲图圆盒
剔红花卉纹盖碗
剔红双螭纹荷叶式盘
剔红孔雀牡丹纹几
剔彩龙凤纹碗
剔黑行旅图委角方盒
0.1144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