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抚琴图八方盒,明永乐,高13.5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8.8厘米。清宫旧藏。

盒八方形,随形圈足。盖面雕松树流云、殿阁曲栏的场景,一长者在院中抚琴,另一长者倾听,三个侍童端茶侍奉于侧。盒与盖的斜壁与口边上下均是在黄漆素地上雕俯仰的花卉纹。圈足上环雕回纹一周。外底髹赭色漆,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其下隐约可见“大明永乐年制”针划原款。

此盒盖上的抚琴图似表现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永乐时期的雕漆盒以蔗段式、蒸饼式为多,八方形者罕见。该盒造型规整端庄,漆质温润,雕刻圆熟,为传世佳作。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明早期果园厂漆器的一种雕饰做法,常见于花卉题材的作品中。即以黄漆为底色,不刻锦纹,素地上压朱漆花纹,与山水人物题材的雕漆作品刻锦纹地的做法完全不同。这种黄漆素地的效果极佳,一方面可以突出表面的花纹,另一方面可以使漆地平滑整齐。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深谙琴趣,伯牙琴曲,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子期听后遂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所制雕漆的典型器形之一。蔗段式盒主要特征为圆形、平顶、直壁、矮卧足或无足。器物口径大多在15-30cm,高在10cm以内,也有大于30cm以上者。清初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明永乐年制漆器……剔红盒有蔗段、蒸饼、河西、三撞、两撞等式。”与现存永乐漆器正相印证。

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所制雕漆的典型器形之一。此种形制的器物主要为圆形盒,盖面微微隆起,器壁下收,平底,有的底稍内凹。清初人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讲到明永乐年所制漆器型制时称:“……剔红盒有蔗段、蒸饼、河西、三撞、两撞等式。……”高氏所记与现存永乐漆器印证正相符合。
文章标签: 花纹 永乐 家具 花卉 漆器

猜你喜欢

绿地剔红双龙纹圣寿万年盘
剔红牡丹纹圆盘
红漆戗金双龙纹大明谱系长方匣
剔红牡丹纹圆盒
剔红双螭纹荷叶式盘
剔红双龙牡丹纹圆盒
剔黑行旅图委角方盒
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
剔红荔枝长方盒
剔彩双龙戏珠纹圆盒
剔红五老图委角方盘
剔红石榴花纹圆盘
剔红牡丹纹脚踏
剔红夔纹荷叶形盘
剔红携琴访友图莲瓣式盘
填彩漆双龙纹长方形委角盒
有盖的盒子_Covered Box 12981
剔彩林檎双鹂图捧盒
0.4702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