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厘米,宽21.5厘米,重5.78kg。

卣方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一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盖、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盖饰兽面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面纹,足饰夔纹,通体无地纹。

盖、器有7字对铭:

ㄐ毌六六六父戊

铭文大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父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卣(音有),古代的盛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流行的时间虽不长,但其形制很丰富,除圆体、椭圆体、方体等常见的器形外,还有筒形、鸟兽形等。

即铜镜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丝带,便于把持和悬挂。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主体纹饰周围的细小纹饰,视之如主体纹饰饰于其上。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等。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盖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时在盖和器上铸有文字内容、字数及字体完全相同的铭文,称为对铭。

古人用蓍占卦以问吉凶。《论衡·卜筮》:“俗信卜筮,谓卜者问天,筮者问地,蓍神龟灵,兆数报应,故舍人议而就卜筮,违可否而信吉凶。”

文章标签: 纹饰

猜你喜欢

铜剑饰残片一件
商青铜¬
『0549』贝鸮卣
二祀『0013』其卣
弦纹盉
铜尊
山妇觯
十字洞腹方卣
玉刃矛
父戊舟爵
兽面纹斝
烧杯_Beaker 109223
商青铜盉
烧杯_Beaker 183893
兽面纹鼎
商青铜铙
二里冈期铜斝
兽面纹甗
0.1214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