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一年斛,通高41厘米,高33厘米,口径33.5厘米,盘径57.5厘米。

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斛有盖,盖中央饰四瓣叶纹,外围饰两周宽带纹,其内圈宽带纹上原饰有三只鸟,现已残失。斛身饰四周宽带纹,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斛和承盘下各具三熊足,上嵌杂色宝石,现多数已失。

承盘口沿下铸铭文1行62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涷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长汜、丞荫、椽巡、令史郧主。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装饰物。铜承盘直径为二尺二寸。这件斛是由铜工的金银涂工崇、雕镂之工业、冶炼之工康、总成之工业四位工匠具体制造的,而由上级派来的护工卒史郓和本郡的长(指郡县的主要官员)汜、丞(指郡县的辅助官员)荫、椽(指郡县的佐治官员)巡、令史郧各位长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为四个铜工工种,崇、业、康、业是四个工匠之名,他们四人是该器的制造者,因此,铭文称“造”。恽、汜、巡、郧则是各官员之名,这四个人是该器的主造者,因此,称“主”。

铭文反映蜀郡工官为皇帝制造铜器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的制度。

斛为量器。铜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认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这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已出现。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与王莽政权几乎相衔接(中隔“更始”两年),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为奇。

东汉光武帝年号。

称量容积的量器。在东汉时,一斛合十斗。

青铜器中的盘一般为承水器,多与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浇水于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宴飨前后行之,也称“沃盥之礼”。此盘形体颇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战国时逐渐消失。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矛带有锋刃的两翼称“叶”。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今四川成都一带,指该器的制作地。

该铜器的制作机构。

天子所乘车,铭文中指“皇帝御用”之意。

《考工记·凫氏》:“钟县(悬)谓之旋”。故“旋”有环义,引申为圆。这里承旋指斛下面的承盘。

旋,郑玄注:“旋属钟柄,所以县(悬)之也。”唐兰先生云:“据《记》文,三分甬长以设旋,则知旋必着于甬。旋义为环,今目验古钟,甬中间均突起以带,周环甬围,其位置正与《考工记》合,是所谓也。”今实物亦可证旋即指于甬下部三分之二处突起的圆箍。即“玫瑰”。

金银涂作之工。

雕镂之工。

冶铸之工。

总成制作之工。

“护”有监领意,“工卒史”指管理工卒的官吏。“护工卒史”是中央工官机构派下来的官吏,监督制作皇帝御用之器。因此,其官阶虽不高,但排名却列在诸郡县官员之前。

为郡县执掌文书的官员。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即冶工、工匠,该器的具体铸造者。权是一种量器,俗名秤锤。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每天以日落为起更,日出为亮更,一夜共计五更时。剑脊两旁称为“从”。

猜你喜欢

汉(?)「内一二石」铭灰陶缶
「李音私印」铜印
三段区段式神兽镜
「张启」铜印
「赵殷」铜印
镜子与乳头和龙设计
葡萄酒船(胡或中)_Wine Vessel (hu or zhong) 12077
「郭利国」铜印
「秦仲儒印」、「秦充之印」铜印
葡萄酒加热器(尊)_Wine Warmer (Zun) 55836
「公孙苍」、「长幸」铜印
「传□」铜印
“见日之光”镜
东汉神兽纹青铜镜
一对火盆(鲁)与耳杯(二杯)_Pair of Braziers (Lu) with Eared Cups (Erbei) 86415
北流型六蛙铜鼓
「王徐利」、「王徐利」铜印
龟钮「王谭」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