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局纹人物画像镜,东汉早期,面径16.5厘米。镜圆形,半圆钮,钮座为四片向外伸展的花瓣,座外圈为弦纹和平滑的宽带方栏,两者间连有短线纹。方栏上饰“T”形纹饰,其四角对应镜内缘饰“V”形纹,而在与“T”形纹对应的镜内缘上饰“L”形纹。这些纹样因像工具中之规矩,故旧习称为“规矩纹”,而欧美学者称之为“TVL纹”。实际上此种镜纹是从汉代六博棋博具上移植而来,应称“博局纹”。国家博物馆发现的“四神博局纹镜”拓本,其铭文中出现了“刻具博局去不羊”的字样,是最有力的证据。该镜在博局纹的空间还饰有人物画像,线条纤细,与博局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像共四组,每组画面间均有乳钉相隔,内容各不相同。第一组画面为猎虎图,猎者单腿跪于地上,张弓搭箭,前方一虎业已中箭,正回首咆哮,它一只前腿仍在空中,一只后腿已经蹦直,作者捕捉住虎负痛后腾跳的瞬间细节,突出了强烈的动感效果。第二组画面为月宫图,嫦娥披发,著长裙,裙带向后作飘逸状,升天之态惟妙惟肖,身后玉兔正持杵捣药。画面正中一株桂树,枝繁叶茂,树右侧一兽正在跳跃,兽上方飞翔着一只美丽的长羽鸟。第三组画面为捕鱼图,捕者仰头,身体平直,腿部弯曲,作游水状,一手前伸握有绳线,绳线的另一端系于3条鱼的尾部,鱼的上、下方还饰有4只姿态各异的飞鸟。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上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所记与画面内容略同,因此画面表现的可能是张宏之国的故事。第四组为放鸟图,3鸟并排展翅飞翔,鸟身均系有绳线,绳线的另一端握于放鸟者的手中,放鸟者身体前倾,仿佛欲随飞鸟起飞一样,可谓匠心独具。此镜制作精良,纹饰生动,反映了东汉早期画像纹镜的艺术风格和工艺面貌。即铜镜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丝带,便于把持和悬挂。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剑脊两旁称为“从”。一种棋艺。出现于春秋时期,至汉代盛行,老幼皆知。《西京杂记》卷下《陆博术》载:“许博昌,安陵人也,善六博,窦婴好之,常与居处。其术曰:‘方畔揭道张,张畔揭道方;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三辅儿童皆诵之。”善博者在社会上受人尊敬。西汉还专门设有博侍诏官。此时期博具还常被作为嫁妆和随葬品,甚至人们在举行祭祀时也张设博局。《汉书·五行志》记载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由此可见,“六博”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将博局纹用于器物的装饰方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四神本为指示方向的星辰,东方象木,其星苍龙;西方象金,其星白虎;南方象火,其星朱雀;北方象水,其星玄武。古人以此四位神灵为宿命的守护神。汉代九卿之一的卫尉卿掌宫门屯卫,下属官员中即有掌宫门禁卫的苍龙司马、玄武司马、朱雀司马,白虎则为殿名。汉代将四神看作与辟邪求福有关,四神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砖瓦、印章等装饰上,六朝、隋唐时期仍大量流行。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乐府诗集》三四《相和歌辞·董逃行》云:“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哆长跪捣虾蟆丸。”晋傅云《拟天问》(《太平御览》卷四引)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傅云《歌词》(《初学记》卷二九引)云:“兔捣药月间安足道!……。”故世以玉兔为月之代词。

《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同书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是月桂之说,自汉晋以来即已有之,至唐人小说,又有吴刚伐桂之说。

矛带有锋刃的两翼称“叶”。张宏(1577—?年),字君度,号鹤涧,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师法沈周而略有变化,画风苍秀,亦善人物。

文章标签: 画面 博具 博局 器物 张宏 桂树 捣药 圆形 时期 装饰 人物 画像 身体 铜镜 绳线 飞鸟

猜你喜欢

葡萄酒船(胡或中)_Wine Vessel (hu or zhong) 12077
「蒲国」、「臣国」铜印
神人神兽画像镜
铜博山炉
「□时之印」、「臣时」铜印
龟钮「王谭」铜印
铜镜
中平四年群神镜
铜力士骑兽博山炉
「上官常福」、「上官长孺」铜印
圈带蟠虺纹镜
「张启」铜印
「王河之印」铜印
七乳四神铜镜
青铜双凤「君宜高官」镜
铜羊灯
鸟兽云纹剑
羽纹铜扁壶
0.088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