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錾花爵,清中期,高10.7厘米,最宽9.1厘米。爵圆体,宽流,宽尾,口上有双立柱,三足。通体鎏金。腹部两面雕饰梅花阳纹,流、尾部均阴刻花枝纹。此铜爵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爵而作,但又有所变化。商周时期的爵形体相对较大,为槽状长流,尾部尖翘,口上有伞形柱,而此爵形体轻巧,口部呈元宝状。此外,鎏金工艺出现于东周时期,因此在商周青铜爵中不可能看到鎏金装饰,梅花纹也是清代常见的装饰图案,并不见于商周青铜器。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金属工艺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加工图案纹饰。即以锤敲打凿子,使凿子在器物表面刻出阴线图案。有的凿子头部带有凹凸的图案,经锤打,图案便可刻在器物上。

古代的饮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鋬及三尖足。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文章标签: 装饰 鎏金 技法 青铜 图案

猜你喜欢

花瓶
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
地平经纬赤道日晷仪2
簠式炉
清中期铜错金银天鸡尊
铜鉶(身)
铜镀金月象演示仪
微型瓶
铜戟耳圈足炉
锡方形一品锅
古代设计的烧杯
分层盒子
水壶
铜投壶5
葡萄酒船
鸭形铜薰炉
云龙纹博山炉
花瓶
0.2630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