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金烧蓝柄果刀,清乾隆,长30厘米。
果刀刀身为钢质,其上洒金。刀背镌金“乾隆年制”四字款。配洋金烧蓝柄,上有折枝花纹,蓝、白、绿三色相间,色调明快鲜艳。鞘为青金石镶鎏金铜饰,铜饰上錾刻花纹,并嵌有绿松石、红珊瑚石等各色宝石。
这柄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果刀做工极为精致,虽年代久远,但依旧刀刃锋利,说明此刀的钢材质优。刀柄采用洋金烧蓝工艺制作,刀鞘用青金石制成,精巧别致,可随身佩带,使用方便。
青金石亦被称为催生石,蓝色较浅,蓝白相间或以白石居多,一般无金星。它又名雪花催生,古代传说青金石有催生助产的功效,故得此名。亦称透明珐琅、半透明珐琅,是金属珐琅工艺品种之一。它的制作方法是在金属胎上设计图案,经过雕刻或锤打形成浅浮雕纹饰,再点上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药料经烧制而成,也称为“浅浮雕珐琅”。此种工艺于13世纪末期首先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15世纪法国工匠制作了多彩的透明珐琅,使得这一工艺品种有了更大的发展。在金胎上制造的透明珐琅往往被称为“洋金烧蓝”,而中国以清乾隆年间广州所制造的俗称“广珐琅”的透明珐琅器最为著名。珐琅制作工序之一。即将点蓝后的器物放入炉中,以500—900℃左右的火焰焙烧。这两道工艺一般需反复三四次。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