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柄纱地堆绫加绣花鸟石榴扇,清,扇面纵32厘米,横30厘米。清宫旧藏。

扇作石榴形,竹柄刻花叶纹。扇面以细薄的暗花纱为地,地纹为牡丹花,正面用五彩丝线刺绣折枝花卉和小鸟,背面以堆绫绣同样的图案,两面同纹而异趣。正面刺绣针法整齐,以套针绣花瓣、枝干,以斜缠针绣花叶,针脚细密精致,丝线柔润的光泽使古朴雅致的扇面增添了些许亮丽。扇背面的堆绫绣绫片晕染自然,剪贴精妙,既盖住了正面针脚,又衬显出画面的立体感。中国古代织绣品种之一。用料以绫为主,亦可用绢、缎、纱、罗、绸、麻和布等料。将料裁成各式绫片后托纸、粘贴(也有用针线缝钉上的,称之“切针”),堆成各式题材的纹样,或在上面再加刺绣。堆绫工艺在京、冀、豫、赣、苏、浙、闽、甘和西藏等地均有制作。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主体纹饰周围的细小纹饰,视之如主体纹饰饰于其上。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等。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

文章标签: 针法 花卉 线条 彩瓷 特点

猜你喜欢

美国头痛药膏
手动转花板
“赛璐璐”不倒翁
画珐琅花果蝶烟壶
巴尔撒末油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
《七巧图》和《益智图》
纸制鲇鱼风筝
描金花大瓶贡烟
铜蒸溜器
人参枇杷膏
硬木金胎梅兰菊芝把镜
缂丝三多荷包火镰
画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蒋廷锡绘梅雀图康熙帝书雪梅诗折扇
紫晶瓜蝶纹鼻烟壶
泥蛐蛐罐
扮“家家酒”的小玩意儿
0.1004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