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暴书亭著书砚,清初期,长20.5厘米,宽13.7厘米,厚2.8厘米。

砚端石制作,质地润泽。砚为长方形,雕斜通式砚池。砚背覆手内阴刻朱彝尊像,上方有朱彝尊自铭:“北垞南,南垞北,中有暴书亭,空明无四壁。八万卷,家所储,鼠衔疆,獭祭鱼,壮而不学老著书。一泓端州石,晨夕心相於。宩厥象,授子孙,千秋名,身后事。丁亥(1707年)春彝尊自铭”,下有“青士勒石”款。砚侧刻宋荦行书铭:“竹垞老人有宝晋斋癖,游岭南,蓄砚最富,晚得此砚,周青士为勒小像并其所自为铭,风神玉谰,石骨云瞍,对之如见米家研山,欲巾笏而拜,真神品也。朱氏子孙世宝之。商邱宋荦跋。”砚盒盖面刻心秋居士题名“暴书亭著书砚”。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砚背凹入便于手掌承托的部位称覆手。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宩”同“屎”,“厥”同“橛”。屎橛,即“干屎橛”,又叫“厕筹”或“厕简”,古人厕中用于拭粪的小竹木片。佛家常以之比喻至秽至贱之物,此为朱氏自谦、自嘲之语。即摹勒上石。将碑文写在纸上,再在纸背上以银朱(含汞的鲜红颜料)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称双勾),然后覆于备刻之石,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砑磨,使双勾银朱粘于石面之上,据此可刻。宋荦(1634—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晚号西陂老人,一作西陂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宋权之子。康熙年间以父荫入仕,官江苏巡抚,后累升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以清节著名于时。博学多识,精鉴藏,工诗词古文,与王士祯齐名。所藏皆古人名迹及一时名家名作,朝夕研习,耳濡目染,遂悟画法,所作兰竹亦极超妙。著有《西陂类稿》、《枫香词》、《漫堂墨品》、《沧浪小识》等书行世。

猜你喜欢

兰亭修褉白御墨
龙门氏天府御香墨
歙石双螭寿字池长方砚
端石醉翁砚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
端石双龙砚
嵌蚌池松花石砚
竹管兰亭真赏紫毫笔
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
斑竹管玉笋笔
端石寿山福海纹砚
莘田款端石砚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
彩漆花卉紫毫笔
松花江石旭日东升池砚
龙眠山庄铭端石砚
竹管经天纬地四头笔
端石猫蝶砚
0.1620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