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石海水龙纹长方砚,清康熙,砚长18.5厘米,宽12.6厘米,高3.2厘米。砚盒长19.5厘米,宽13.8厘米,高5.3厘米。此砚松花江石制成,色泽碧绿光润。砚面有较规则的黄、白色石脉,呈横向纹理,此乃松花江石之特征。长方形,砚面平阔,上方浮雕海水云龙纹。砚池处嵌饰螺钿一枚,螺钿呈五色光彩,营造出寿山福海的意境,成为该砚的点缀。砚堂圆形,仅微加打磨,露出芒理,无使用痕迹。背面阴文楷书“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其下篆书“康熙”、“御铭”印款。该砚配有紫色石盒。盒面镂雕后嵌平板玻璃,周缘雕饰古朴的蟠螭纹。松花江石质地坚滑,宜研朱墨。松花江为清廷发祥之地,故松花石砚为清皇室所珍视。又名松花石,据《西清砚谱》记载:“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端歙,自明以前无取砚材者,故砚谱皆未载之。我朝发祥东土,扶舆磅礴之气,应候而显,故地不爱宝,以翊文明之运,自康熙年至今,取为砚材,以进御者。”混同江即今松花江。

指松花江石,本名“乌拉玉”,又称“松花玉”,出自东北松花江畔。因其产于清朝始祖的发祥地,故清圣祖康熙选用此种石料为宫廷御用砚材,并撰《制砚说》以志此事。此后,制作松花江砚遂成为清代宫廷的定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松花江砚制作数量较多,至嘉庆、道光朝以后则停止采伐松花江石。石海(1696-1775年以后),字星源,清代满洲镶白旗人。擅山水、花卉,笔致清秀,长于临摹。年七十余犹能作工细笔墨。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文章标签: 工艺 松花江 螺钿

猜你喜欢

端石砚
澄泥仿宋玉兔朝元砚1
黑漆描金管黄流玉瓒紫毫笔
“雍正年制”松花江石砚
鸡翅木管刻御制诗蔷薇花紫毫笔
青玉绳纹管提笔
竹管兰亭真赏紫毫笔
歙石瓶池长方砚
罗纹洒金纸
松花江石桃式砚
端石云纹砚
端石双龙砚
求是堂款兰亭墨
端石瓜田砚
莘田款端石砚
胡开文制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
叶公侣乐志图墨
0.1208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