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清乾隆,长100厘米,最宽处9厘米。清宫旧藏。鞘木质,外蒙红鲨鱼皮,首尾饰件及中部剑箍均为铁鋄金,镂雕吉祥图案。剑柄木质,缠黄丝绦,剑革及柄头亦为铁鋄金。剑身钢质,刃底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组成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地字一号”及剑铭“出云”;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及与本剑剑铭含意相吻合的图象。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宫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把。此种刀剑,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其工艺精良,装饰华美,是宝剑中之上品。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

牡丹、白头翁——“富贵白头”

蜜蜂、马、猴——“马上封侯”

牡丹、瓶——“富贵平安”

鹿、鹤——“鹤鹿同春”

灵芝、仙鹤衔佛手、竹——“灵仙祝寿”

石榴、佛手、桃实——“福寿三多”

卍带、鲇鱼、如意——“万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与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纹、平水杂宝、海水江崖——“寿山福海”等等。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宝剑作为一种古老的兵器,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帝王及武士们对宝剑更是喜爱有加,于是,众多的铸剑名师相继产生,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等。久之,他们的名字及一些帝王专用剑即成了名剑的代名词,或曰剑铭。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鱼肠剑等等。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御用刀、剑各三十把。刀、剑各按天、地、人三字分组,前十号为“天”字号,中十号为“地”字号,后十号为“人”字号。每把刀、剑都有乾隆皇帝为其御名。在刀剑的吞口处,一面镌嵌刀剑的顺序号和名称,另一面则刻嵌“乾隆年制”款和刀剑的形象图案。天字号刀、剑各十把为第一批制作,完成于乾隆十三年,以后又陆续承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制作完成人字号刀剑。

文章标签: 图案

猜你喜欢

碧玉御笔前后哨鹿赋册
皇太极盔甲
玉嵌宝石把包金鞘匕首
玉嵌料石花柄金桃皮鞘挥霆腰刀
嘉庆御用枪
东洋漆甲
皇帝御用成鈚箭
嘉庆帝御用马鞍
玉雕花把包金鞘匕首1
玉錾银花叶柄金桃皮鞘霞彩腰刀
镶鱼皮嵌石把铜边鞘神锋剑
玉嵌料石花柄金桃皮鞘宿铤腰刀
康熙琵琶鞘枪
铁柄鲨鱼皮鞘辅德剑
八旗盔甲
清皇太极鸭嘴哨箭
皮盔缨
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
0.1301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