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地套环团花卷草纹锦男帔,清乾隆,身长141厘米,两袖通长236厘米,下摆宽117厘米。

帔直领,对襟,宽袖,裾左右开,领镶白色云、龙、凤、杂宝纹暗花绫缘,衬绿地折枝团花绸里。面为仿宋锦纹样,纹饰分两组:一组排列6个圆环,组成大团花,内饰6个小如意头。另一组排列6瓣花组成的小团花,形成两个散点。两排为一循环单位,构成四方连续纹样,大小团花之间以卷草纹连接。锦地为六枚缎纹组织,经丝分两组:一组为地经,金黄色,经直径投影宽为0.1mm,108根/厘米。另一组为纹经,灰色,经直径投影宽为0.1mm,20根/厘米,与纹纬交织。纹纬直径投影宽为0.3mm,26根/厘米。纹纬颜色有白、月白、宝蓝、淡黄、黄绿、绿色、深绿、粉色、沉香、浅雪青和浅雪灰等13种。

据清宫档案记载,苏州每年向皇室进贡定织、派织、添派织造的大批上等绸缎,交清宫内务府所设“染作”、“衣作”、“皮作”和造办处“盔头作”,用以制作帝后妃缤和皇室其他成员的袍服以及内务府戏班的戏衣。乾隆时期宫中演戏极为盛行,有“月令承应”、“庆典承应”、“朔望承应”等诸多名目。宫中有庞大的戏班,先后由“南府”和“升平署”所管辖。此件男帔为乾隆朝的戏装,整个锦面设色协调,纹样新颖别致,构图丰满匀称,织造工艺精致,为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朝苏州织造的仿宋锦纹样的杰作。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即宋式锦,是明清两代按照宋代锦的组织与花纹特点仿制的,具有宋代锦的风格特征的织锦。

以彩纬显花的重纬织锦,因始盛于宋代而得名。产于苏州、湖州、杭州一带,多用于书画装裱。织物结构采用三枚斜纹组织,配色采用分段换梭。

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提花织物无花部分称为地子,织作地子的经线即为地经。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经线称为纹经。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纬线称为纹纬。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又称“奇南香”,植物名。瑞香科,常绿乔木。芯材为著名熏香原料,产于印度、泰国、越南等地。据称其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故名“沉香”。在我国历来是较为珍贵的木材之一,除用作香料外,也用来制作文房器具、家具饰件及小型工艺品等。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月令承应:宫中逢时按节,如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均要承应戏剧。一年之中的节令戏本约有200多种,各节令均有相应剧本,因时轮换。戏剧内容多与民俗有关,还有粉饰太平、天朝万年之意。凡遇皇太后、皇帝万寿,皇帝大婚,后妃千秋时,内外学都要在宫内演出,称庆典承应。演出的剧目有《双星永寿》、《碧月呈祥》、《八仙祝寿》、《群仙拱寿》、《万国来朝》等。朔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民间有祭神习俗。朔望日在明朝是朝谒日。入清以后,各项祭祀礼仪多于明朝,但无朔望祭祀,也不举行朔望朝礼,只于宫廷中承应戏剧。因此宫中每月初一、十五演出的戏剧称“朔望承应”。因为没有专为此项承应所撰写的剧本,由此分析朔望承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悦帝后。内容多为神仙道化、吉庆祥瑞或大型神话、历史故事。常年演出的大戏有《鼎峙春秋》(三国故事戏)、《忠义旋图》(水浒故事戏)、《昭代箫韶》(北宋故事戏)、《升平宝筏》(西游记故事戏)、《铁旗阵》等剧目。此外,还有一些南腔北调的地方戏剧等。这些剧本是张照、周祥钰、王廷章等根据小说改编的,多为数十出至上百出的大戏,一部戏演完需要数十天。清末,许多剧被改编成皮簧(京剧)单本折子戏。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总成制作之工。

文章标签: 内务府

猜你喜欢

木狮子
丁香油
玛瑙葫芦式烟壶
翻顶机械人
巴尔撒末油
燕窝
紫晶瓜蝶纹鼻烟壶
白套红玻璃鼻烟壶
红雕漆“五蝠捧寿”鼻烟壶
铜杵臼
水浒人物图纸牌
缂丝三多荷包火镰
木制金漆鸟音笼2
“赛璐璐”不倒翁
银彩漆仿圈
铜蒸溜器
栽绒洋花地毯
描金花大瓶贡烟
0.1904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