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茶膏,清晚期,罐直径12厘米,高14.5厘米。中国是发现茶叶、种植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自古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其中“荼”即是“茶”的意思。可知,茶最初为药用。随着时光的推移,民间积极借鉴前人的制茶经验,逐渐形成散茶、紧压茶(诸如茶砖、茶饼)等多品种。清代贡茶中的人参茶膏,是取名贵药材中的人参与茶叶混合熬制,再用模板压制成型。人参具有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以及治血崩等功效,将其与茶叶匹配制成茶膏,达到了既品尝茶香,又益于身体滋补的目的,实为养生之妙。此茶膏呈长条形,将几十块装入青花瓷罐,外用明黄缎包裹,一面墨书“人参茶膏”。明黄色在皇家用色中为最高等级,它揭示出此茶膏是帝后的饮品。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生于姜水,以姜为姓,造耒耜教民耕作,尝百草教人治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文章标签: 茶膏 人参 瓷器 黑色 青花 茶叶 月白

猜你喜欢

栽绒黄地莲枝花海水纹边地毯
小纺车
栽绒三彩万寿山景地毯
画珐琅长方盆玉兰盆景
栽绒洋挂毯
巴尔撒末油
小火车
金漆盒式火燫
描金花大瓶贡烟
栽绒黄地花卉地毯
益智穿线板
西洋积木
蒋廷锡绘梅雀图康熙帝书雪梅诗折扇
美国头痛药膏
松石雕花填金鼻烟壶
青玉凤蝠纹如意
丁香油
泥蛐蛐罐
0.1476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