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绒里热河蒙古包帘罩,清乾隆,清宫造办处监制。长540厘米,高372厘米。清宫旧藏。帘罩主体为黄地印红花哆罗呢,顶部以红地黑印花哆罗呢随形沿边,并留有中门与两扇侧门,中门还设有绢地彩绘的隔扇与横眉。横眉饰花鸟图、两侧书写乾隆帝的御制诗。隔扇上方饰上水图,下方裙板、绦环等处分别饰云龙、海水、江崖纹。帘罩上方背面等距设铜挂钩,以供在蒙古包内衔挂,起隔断的作用。帘罩选材优良,厚实的白绒里利于室内保温,西方织造的轻而薄的哆罗呢面,既利于室内装饰,也便于拆卸与安装。隔板的绘画为钱维城画、于敏中书,宫廷画家与书法大家的精心创造,使隔板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尤其是帘罩的整体布局,一如皇家居室式样。蒙古包是清代皇家游动性建筑,大凡皇帝出巡、围猎、战争等活动,均需搭建蒙古包。而皇帝的蒙古包内常设隔断,因此制作讲究的帘罩不可或缺,其讲究,从该帘罩的选材、装饰风格可见一斑。哆罗呢,又名哆罗绒(broadcloths),是西方的一种宽幅毛呢类织物。这类织物以羊毛为原料,织物组织分为平纹、斜纹,以平纹居多。成品需两个步骤完成,初按织物既定的组织进行织造,再用特制的工具在织物的表面上进行捣毛,以使织物表面呈现毛绒状,以有效增加毛织物的松软度。后经染色、印花等工艺,最终成为实用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的毛呢子。陶瓷纹饰工艺。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菊花次之。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讲求对称。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纹饰生动活泼,线条流畅。

在家具的板心或其它构件上浮雕或彩绘方形或圆形的绦线,称为绦环。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钱维城(1720—1772年),字宗磐,一字幼安,号幼庵,江苏武进人。清乾隆十年(1745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于敏中(1714-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朝状元。曾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刑部、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等职,颇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又授文华殿大学士衔,任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于敏中聪颖过人,乾隆御制诗多有由他聆听后笔录定稿。因久参机要,与外官相勾结,收受贿赂甚多。后因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

文章标签: 乾隆 帘罩 印花 蒙古包 织物 实用性 绦环 皇帝 钱维城 布局 内务府 选材

猜你喜欢

银烧蓝葵花式墨盒
木制金漆鸟音笼2
画珐琅开光手炉
木制人
小纺车
水浒人物图纸牌
铜钱编狮子2
普洱茶膏
洋药面
人参茶膏
象牙麻将牌2
美国头痛药膏
端午五毒袋
广珐琅嵌玻璃钻鞘刀
描金花玻璃瓶装鼻烟
泥蛐蛐罐
青玉凤蝠纹如意
小种花香茶
0.1560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