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线绣文昌出行图轴,明晚期,纵145厘米,横57厘米。此图轴在本色绫地上用衣线彩绣出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功名利禄的文昌在出游途中小憩的场面。作品采取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针、套针、平金、钉线、网绣等针法绣制。衣线绣又称“鲁绣”,其绣线为双股捻线,纹样粗犷简约而质朴。此作品不但保持了鲁绣的风格,还将衣线放捻,并把苏绣中常见的劈丝绣线融于作品之中,粗中有细,相得益彰。刺绣者绣工娴熟精巧,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衣纹的褶皱都细腻逼真。尤其是对“水路”的留置掌握恰到好处,堪称衣线绣杰出的代表作品。即双股合捻线,因用其缝制衣服,故称之为衣线。又名“文曲星”、“文星”。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元延祐三年(1361年),道教所奉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梓潼帝君被加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后两者遂合而为一。刺绣基本针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刺绣针法之一。先在绣地上用线拉好菱形方格,然后按照方格用绣线进行挑绣。其绣法一般采用横、直、斜三种缠针方法挑绣。山东民间绣品,亦称“衣线绣”,其特点是绣线为双丝捻制而成的缝衣之线,故称“衣线”。衣线绣地多为暗花缎、暗花绫等质地坚牢的材料,所配色彩浓艳富丽,所绣纹饰线条苍劲,形象优美,体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

江南一带细丝淡彩绣品的统称,其杰出代表为上海露香园韩媛绣。

原为苏绣技法术语,后为其它姊妹绣种所借鉴。水路是指绣品纹样间交接与重叠处所空留的一线绣地,通常用来表现花卉的叶脉层次及人物衣纹的褶皱、线条等。水路的绣制须具有娴熟的刺绣功底,要求绣面平、齐、细、密,绣线松紧适度。因此,水路的留置效果常常作为检验刺绣者水平的标准之一。

文章标签: 针法 线条

猜你喜欢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五相观音图
临米芾方圆庵记
关山行旅图
仿古山水册
渭滨垂钓图
杂画图册8张 溪石图页
蕉林酌酒图
清明上河图
渔笛图
牡丹花卉图
山水图轴
射杨图
三顾草庐图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汉宫春晓图
临溪水阁图
山水册7张
0.1359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