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希孟宋元名迹册·洗马图》,明崇祯,纵33.4厘米,宽24.5厘米。

《洗马图》是在白色素缎地上绣成,画面上垂柳摇曳,树下一马夫正为一白色黑斑马刷洗,白马兴奋地在水波中昂首嘶鸣。此幅绣作完全模仿绘画的笔法用针刺绣而成,雄健的白马以顾绣中最擅长的擞和针顺其肌肉的纹理绣成,逼真写实。白马身上的斑点则完全依照绘画中的点绘法绣成,虽然黑色绣线已脱落,但其针法仍依稀可辨。此外,绣画中也多处用笔渲染,这种“半绘半绣”、以绣为主、辅之以画的手法是顾绣最基本的特征。

这幅绣成的洗马图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设色淡雅,体现出顾绣淡彩渲染的特征。对页有董其昌题赞曰:“一鉴涵空,毛龙是浴。鉴逸九方,风横歕玉。屹然权奇,莫可羁束。逐电追云,成里在目。”

此为明代刺绣艺人韩希孟代表作顾绣《韩希孟宋元名迹册》中的一幅,全册共8幅,原为梧州关伯珩先生收藏,1960年12月由其女关瑞梧捐献故宫博物院。韩希孟,名媛,武陵(湖南)人,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明末著名的刺绣家。她擅长刺绣,工画花卉,却不以临摹形似为满足,而以追求“画绣”的神韵为目标,因此所绣人物、山水、花鸟均能达到静中寓动、神韵逼真的境界,备受世人欣赏,世称“韩媛绣”。

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又称长短针、羼针,针法组织与套针类似。其法先由内向外分皮绣制,第一皮用长短线条参差排列,第二皮用等长线条上下参差间隔,嵌入第一皮线条空隙中,第三皮线条与第一皮线条尾端衔接,以后各皮依此类推。针线较平铺、细薄、显露,不受色彩层次限制,镶色和顺,适于绣制花鸟、人物、树石、书法。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韩希孟宋元名迹册》共8幅,皆摹仿宋元名人画稿,分别为洗马图、百鹿图,女后图、鹌鹑图、米画图、葡萄松鼠图、扁豆蜻蜓图、花溪渔隐图。


文章标签: 书画

猜你喜欢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五相观音图
烟笼玉树图
书画合册12张
渭滨垂钓图
牡丹花卉图
临溪水阁图
桃花源图
荆溪招隐图
九峰寒翠图
竹鹤图
桃源图卷
林和靖诗意
幽亭听泉图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仿古山水册
溪堂诗意图
女乐图
0.1861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