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黄色满地云金龙妆花绸女棉龙袍,清雍正,身长146厘米,两袖通长177厘米,袖口宽19厘米,下摆宽126厘米,左右开裾长79厘米。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皇后吉服之一,用于重大吉庆及先蚕坛皇后躬桑等场合。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缘饰石青色团龙杂宝织金缎边及三色平金边各一,石青缎绣云龙领、袖边,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枚,领口系黄纸签,其上墨书“览香色宫绸织满地风云金龙绵袍一件”。

此袍采取“妆花”工艺织造,在明黄色江绸地上,通身彩织云龙及海水江崖纹样。纹样织造精制细腻,提花清晰,设色雍容华丽。清代帝后妆花织物服饰纹样多采用局部“挖梭”织造,这件龙袍大面积的“通梭”织造,难度是非常大,即便在整个清代也是十分罕见的,不失为清代妆花织造典型的代表之作。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亦称“蚕坛”,是明清两代皇后祭祀先蚕之处。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建于北京安定门外,后改至西苑,清乾隆七年(1742年)移建于北海之东北隅。现部分建筑尚存。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以金线为主体表现,大量用金的丝织品。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亦称挖花,是织制多彩织物花纹的一种工艺技巧。其方法为用多把彩色小梭在织物局部按花纹色彩需要依次往返织制花纹,织完花纹就剪断,所以既易换线,又易投梭,可以不受色彩的限制而织制各种颜色的花纹,尤其适合花纹繁缛的多彩织物。利用挖梭工艺织制花纹有三大好处:节省原料;减少织物背面的抛线和织物的厚度;花纹色彩的变换灵活自如,有晕色效果。

织造术语。在织造匹料正面的显花部位时,彩纬露于织料正面,在不显花的部位彩纬则织进料的背面,与一根地经绞织而形成彩条状,因此织料薄厚均匀。

文章标签: 织物 金线 工艺

猜你喜欢

明黄色八团云龙妆花缎袷褂
明黄色八团云龙寿字妆花缎女夹龙袍
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
黄缎织八团金龙绵袍
红色寸蟒妆花缎棉行服
嵌米珠珊瑚素钿子
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
明黄色绸绣荷兰蝶单套裤
蓝地云龙妆花纱夹女褂
草绿色绸绣牡丹团寿夹马褂
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蓝缎织金团龙纹袷朝袍
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金黄团寿云龙纹织金缎棉袍
蓝色缎绣团凤绵袜
绿地喜相逢八团妆花缎棉袍
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明黄江绸黑狐皮端罩
0.2120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