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江绸平金银缠枝菊金龙纹袷袍,清中期,身长145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袖口宽18厘米,下摆宽130厘米,左右开裾长23厘米,前后开裾长56厘米。清宫旧藏。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袍以金银线交互换色,在蓝色江绸地上用平金和螺钿工艺绣制金银龙及缠枝菊纹样。袍内衬湖色缠枝菊暗花绫里,领、袖镶石青色江绸平金银云龙纹边,边沿饰石青人字纹丝织绦。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此为清代皇帝吉服。袍捻金匀细,平金钉线工整,图案清丽秀雅。制作者将金银线与螺钿技法结合使用,装饰风格华美独特。领口系黄纸签,上墨书:“蓝色平金袷龙袍”。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以黄金、白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纱线或具有金银光泽的化纤细条状薄膜。传统金银线分为扁金线和圆金线两种,将金箔粘合在纸上切成0.5mm左右的细条状即成扁金线,然后将扁金线包缠在棉纱或丝线外即成圆金线。现在某些名贵传统织物如云锦仍用上述传统金线。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文章标签: 工艺 螺钿 装饰

猜你喜欢

染骨镶石领约
浅绿绸绣凤头绵袜
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点翠勾莲寿纹头面
黄色葛纱
明黄色绸绣绣球花棉马褂
元青绸缀纳纱二方补绣鹭鸶补服
金龙形帽顶
栽绒金地蓝色团蝠纹毯
银灰色方胜纹暗花缎袄
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
黄地勾莲地毯
月白大蕃莲织金缎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
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
金黄色暗团龙缎扫雪貂皮行褂
石青缎貂皮行褂
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