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八团龙凤妆花缎夹褂,清乾隆,身长152厘米,两袖通长180厘米,袖口宽23厘米,下摆宽140厘米,后裾长84厘米。清宫旧藏。夹褂为吉服,立领,对襟,平袖口,裾后开。月白色勾莲暗花绫衬里,褂面在石青色缎地上用五彩丝线以“妆花”手法织八团龙凤纹,下幅织平水八宝如意云纹。色彩巧用晕色,如平水用绿色和蓝色的四晕色织成,如意云纹则用绿色、蓝色、黄色、黑色的三晕色织成,色彩绚丽。同时以深浅二色圆金线交替织出龙、凤纹,利用深浅金线的变化,突出龙纹的立体感,并与舞动的凤纹相呼应。龙凤相配,纹样特殊,在龙褂中仅此一件,是清代乾隆的皇后所穿。褂上原有黄条,上墨书:“石青缎织五彩八团花卉女夹褂…,览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景德镇窑生产的明清瓷器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图案。常见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单独的花朵以勾线连结起来,构成具有多变的形式活泼或具图案效果的纹饰。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色晕技法名称,亦称“三润色”,简称“三润”。指色阶从深到浅或从浅到深表现出三段层次,或以同类色或近似色等表现出三段层次者,统称“三晕色”。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文章标签: 色彩 彩瓷 纹饰 图案 代表 吉祥 乾隆 青花 金线 晕色 夹褂 丝线 八宝 织物

猜你喜欢

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
黄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
蓝色缎绣团凤绵袜
红色纳纱彩绣龙凤辑米珠高靿绵袜
行服带
油绿色云龙暗花缎绵行服袍
绿地喜相逢八团妆花缎棉袍
元青绸缀纳纱二方补绣鹭鸶补服
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皇帝行服冠
石青色缎织金团龙朝裙
明黄色大洋花纹金宝地锦
明黄暗团龙里双喜皮马褂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
石青纱妆花云蟒纹单朝袍
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
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
0.1498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