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荷色实地纱缀绣平金八团夔龙单袍,清乾隆,身长147厘米,两袖通长150厘米,袖口宽21厘米,下摆宽123厘米。左右裾长85厘米。清宫旧藏。此袍圆领,右衽大襟,裾左右开,镶中接袖,黑色素接袖,马蹄形袖端。以单层藕荷色实地纱为衣料。全身钉缀绣团万寿花卉夔龙纹的补子八团,领边绣喜相逢纹样九团,两中接袖和两马蹄袖端各绣喜相逢纹样三团。喜相逢纹样以对向的双蝶构成,寓含“相逢团圆”、“夫妻相随”之意,反映了穿用者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纹样使用了平针、套针和钉针等刺绣技法,针脚排列整齐,绣面均匀密实,绣工精美。根据清代服饰典制规定,此袍的用色、八团纹样及领、袖边纹样都较后妃及嫔所用吉服袍的等级更低,是皇孙福晋以下所用的吉服袍。它以单薄透气的纱为面料,系夏季穿用,透气凉爽,舒适宜人。领口系黄条,上墨书:“藕荷纱缀八团花单袍一件”,“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收”。清代的一种暗花纱织物。无纹饰的地部为平纹交织,密度较大,显花的部位为左右两根经线相纠绞交织,密度较小,形成纱孔,虽为单色,也能显露出纹饰,故称实地纱。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有多种图案表示喜相逢,如两只喜鹊相向而立,两个笑脸小儿相对而立,或为两只蝴蝶相向而飞,寓意吉祥。

清代古建旋子彩画藻头部位所用图案之一。是“一整二破”图案的变形,宽度介于“一整二破”和“勾丝咬”之间。刺绣基本针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将绣成的线条钉牢加固的一种针法。其针法简单,即将绣好的长绒丝线条一针钉紧,以使线条整齐。典章制度。吉服袍,包括龙袍和蟒袍,在皇帝生日、年节等喜庆日子穿用。龙袍惟皇帝可穿用,列十二章,绣金龙九条,间饰五彩云蝠,下摆饰八宝立水,款式为圆领右衽大襟,四开裾,马蹄袖口,窄袖加接袖。蟒袍为皇太子、皇子、亲王及亲王世子穿用,又称花衣,饰四爪蟒九条,依等级分别用杏黄、金黄、石青等色地。

对满族王公贵族妻子的称呼,实为汉语中“夫人”的满语音译。福晋有嫡、侧之分,正妻称“嫡福晋”,妾称“侧福晋”。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文章标签: 针法 图案

猜你喜欢

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
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染骨镶石领约
行服带
草绿色绸绣牡丹团寿夹马褂
黄缎织金行龙彩云袷褂
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
缠枝牡丹金宝地锦
砗磲顶皮吉服冠
红色纳纱彩绣龙凤辑米珠高靿绵袜
红色寸蟒妆花缎棉行服
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嵌米珠珊瑚素钿子
浅绿绸绣凤头绵袜
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
吉服带1
绿地凤穿牡丹纹库金缎
黄缎妆花云龙纹女绵褂
0.2816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