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轴,清乾隆,纵33厘米,横22厘米。清宫旧藏。画幅运用齐缂、构缂、缂金、长短戗等技法缂织,并辅以敷金和敷彩等绘画技巧,以表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恢宏与华美。画面中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两旁为左右胁侍大势至和观音,头上方主师、本尊、女尊、护法神、菩萨、空心母等齐聚,天空中伎乐天人穿翔起舞。前方宝池内花木秾丽,瑞鸟翔集,七宝筑成的诸佛所住的讲堂、精舍等金碧辉煌,喇嘛、吉祥天母、六臂大黑天和阎魔等散布其间。画幅人物众多,场面热烈,配色和谐,构图主次分明,详略得宜,并无雍塞之感,显示出缂丝匠人纯熟精湛的技艺。背面白绫签墨书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其中汉文为:“利益缂丝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番称额巴克墨忒吉胜果忒,清称墨浑阿库额尔登额拂齐希伊塞朴真尼额尔呵巴,蒙古称察克拉什乌格依格呼尔图布汉努逊嘎斡第额伦。”朱启钤《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著录。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与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观世音宝冠上带有阿弥陀佛是身份标志之一。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延用。净土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指佛所居的清净处所。相对净土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音译称摩诃迦罗、莫诃哥罗、嘛哈噶拉等,为大自在天的化身,是藏传佛教中著名的护法神之一,民间亦将其视为战神、施福之神,在西藏极受尊崇。《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文章标签: 缂丝 阿弥陀佛 菩萨

猜你喜欢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
绣线释迦牟尼轴
金刚亥母唐卡
苏绣十一面观世音像唐卡
满绣毗卢佛像轴
绣燃灯佛像轴
绣吉祥天母像轴
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
绣岳帝主像轴
满绣吉祥天母像轴
满绣释迦像轴
织锦三十五尊无量寿佛轴
十臂积光佛母唐卡
清白伞盖佛母唐卡
清干隆满绣十一面观音唐卡
绣线释迦牟尼佛像轴
缂丝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轴
清乾隆御制戒博迦罗汉唐卡 镜框
0.1052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