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浑天合七政仪,18世纪,通高38厘米,上盘直径36.8厘米,下盘直径31.1厘米。清宫旧藏。

此仪底部为一圆形铜盘,圆形铜盘上嵌一指南针。盘四周以6根铜镀金柱支撑上部的圈环装置,仪器主体由外、中、内三重套环构成。

外层由呈水平的地平圈和直立的子午圈相咬合组成,可以上下旋动,用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调节北极距地平圈的高度,其上刻有四象限。地平圈内缘刻圆周360°;中间刻黄道十二宫的拉丁文与中文名称、象形符号及代表图形;外缘用英、中两种文字刻十二个月份名称,并刻本月天数。其中黄道十二宫及十二月份的中文名称为后来加刻,可能是此仪进入宫中后为便于认看而增刻上去的。北部顶端为一时刻盘,盘上附有指针,刻有罗马计时数字。

中层为十字相交于南、北两极的经圈,构成四条明显的经线,上附5个互相平行的圆环,自上而下(即由北向南)依次为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南极圈。此外还有一带状宽环斜附于十字经圈上,为黄道带,其中心线就是黄道。黄道带上亦刻有黄道十二宫的内容,与地平圈上所刻略同。

里层为设有七星的七政盘,七政盘外层设有火、木、土三颗行星,其中木星带有四颗卫星,土星带有五颗卫星;中层设有地球和月亮;内层设金、水二星;正中间是太阳。七政盘上的月球为黑白二色,分别代表背地面和向地面。

浑天合七政仪配有一手摇装置,拨动摇把,随着齿轮的转动,可以演示水星、金星、地球等星体绕太阳公转及地球、太阳自转等运行情况。

此仪无作者名款,从制作风格推断应为英国制造,入藏清宫时间不晚于1759年。原名“Orrery”,属于太阳系仪,是用于演示太阳系中星球运转的仪器。“浑天”,指圆天;“七政”,指太阳系中金、木、水、火、土、地球、月球七星。由于此件仪器外部的圆环结构与中国古代浑天仪的构造相类似,可视为浑天仪和太阳系仪合一的作品。在传入中国后,就被翻译定名为“浑天合七政仪”。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檐柱以里位于室内的柱子称“金柱”。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天球上连结和天顶天底等距离的点所形成的大圈,或通过观测地垂直于该地点的重力方向的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圈称地平圈。

又称地台。明清皇宫宫殿中高于地面的木台,其上放置宝座及陈设品。在地球表面上,通过某地点和地球南北极的大圈称子午圈。在天文学上通常以这个圈投影于天球上,也就是通过天顶、天底、地平的南北点的天球上的大圈称该地方的子午圈。

平面上相交的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把平面分开的四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称象限。从右上方起逆时针方向分别为第一、二、三、四象限。

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周天的众多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七行,分别被看作一种神物,即四象。汉代张衡《灵宪》:“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东为青龙,西是白虎,北为玄武,南是朱雀。平面上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把平面分隔出的四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分别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每一象限90°。为表示太阳、月球、行星的位置,将它们所通过的黄道带分为12等分,并按照附近的12个星座分别命名为:宝瓶宫、双鱼宫、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双女宫(今作“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磨羯宫(今作“摩羯宫”),每宫分刻成30°,即黄道十二宫。

太阳在天球上一年间所移行的轨迹叫黄道,即地球轨道面和天球相交成的大圈。

内廷东、西六宫的合称。《周礼·考工记》中已经有“掌王之六寝之脩”、“以阴礼教六宫”的六宫六寝制度的记载。明代紫禁城乃至皇城都严格按照《周礼》的制度营建,因此内廷中轴线左右各设六宫,作为妃嫔的居所,东西合为十二宫,与“地支”数目相符。天球或地球上,连接距离两极90°之点所形成的大圈称赤道,包含地球中心和地球赤道的平面和天球所交成的大圈,就是天球的赤道。

黄道两侧各8°以内的部分,宽16°的区域,称为黄道带。

文章标签: 地球

猜你喜欢

铜镀金花瓶式表
铜镀金壳嵌玛瑙灯表
镀金珐琅怀表2
银嵌珐琅二节望远镜
铜镀金山羊驮塔式转花嵌表2
铜镀金嵌珐琅祥禽报瑞钟
铜镀金镜面人打钟
铜镀金转水法三面人物打乐钟
铜镀金少年牵羊钟2
铜镀金象驮水法宝星花钟
铜镀金嵌珐琅容镜表
铜镀金转皮球花钟2
铜镀金四象驮三套钟
铜镀金镶珠钻石如意表
铜镀金转人亭式钟
铜镀金人戏狮象驮钟
铜镀金羊驮玛瑙乐箱表
铜镀金仙鹤驮亭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