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雨图轴》是元代李衎所画的中国古画。

此图描绘雨中竹子的形态,手法极其写实,强调雨中之竹的清姿,其画法与双勾竹图基本相同,竹叶因雨水而显得沉重,叶尖自然下垂,在表现雨中竹叶下垂之姿上,李衎用笔显得娴熟自如。 [1] 

《沐雨竹图》将主要景物集中于画幅左侧。图绘雨中竹石。在画幅左下端力坡石,坡上倚附山石长有四竿翠竹,中间两株高大,且相互交错,竹竿交错后向左右伸展,枝叶茂密,竹叶纷披。左侧一株掩映于二株高大的翠竹荫下,略向左弯斜;右侧一株小竹向右弯斜,叶子呈下垂状。这一株翠竹虽不怎么起眼,但却是妙笔,起到了填补画幅右下部分的空白,对整个画面起到了充实和平衡作用:除竹石外,在坡石间还有数株兰草,点缀其间。 [2] 

创作背景

自宋以来,“梅,兰、竹、菊”被士大夫称为“四君子”,象征“清高”、“幽洁”、“虚心”、“隐逸”、“气节”等精神品格。当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之时,一些知识分子无力抗争,在孤十贲与失望之中,“适性寄意”于笔墨:人元后“四君子”画不但更为兴盛,而且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更加丰富和深刻。特别是墨竹,单纯简易、挥洒便利又最具书法性格,所以最能引起士大夫的兴趣。可是李衍身为大官,他与赵孟頫是元代汉族文人画家中官职最显著者,他喜欢画松、竹,这说明“松”、“竹”并非都是文人用来自诩“名节”之物。他为了画竹,“行役万余里”,深入南方竹乡,对竹的“形色情状,牛聚枯荣”做了深入研究,成为享有盛名的写生墨竹专家。此《沐雨竹图》轴是他画墨竹的代表作之一,其作品中之“竹”并不带有什么政治色彩,仅作为绘画的一个题材而已。 [2] 

艺术鉴赏

此画虽将景物集中于画幅左侧,但经画家的确当布局,使整幅画的构图较工稳;造型准确,设色匀净,枝叶繁复而不乱,层次分明。作者由于有过对竹子的认真观察和研究,并掌握了画竹的造型规律。故他画出的竹竿、们‘枝的线条挺坚,用笔实在有力,竹竿、竹枝、竹叶均用双勾画出,即用线条描绘竹叶的轮廓,再用汁绿烘染,叶尖微染赭黄,且其阴阳向背等细节都刻画得十分准确、细腻。其背景石都用双勾,然后用粗笔水墨皴染,分出阴阳面。坡石间的几丛兰和小草的安排,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此画的主题沐雨,作者强调了雨中之竹。故在作者笔下将沾满了雨水的竹子,竹叶个个呈下垂的自然神态,突出了“沐雨”这一主题,使画幅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此画给人以充实秀美的感觉,实属精品。 [2] 

这幅作品中只有四竿修竹和一些小枝是用汁绿晕染,竹干的晕染基本是平涂,只在竹节两端略有晕染。竹叶的敷色较为精工,不但叶根部和叶尖部的色调有所变化,而且叶面和叶背也不相同,繁多的叶片中没有一片是染出边缘轮廓之外.也可见作者的细致程度。在水墨环境的映衬下.《沐雨竹图》中的修竹亭亭玉立,青翠悦目。即使秋风萧瑟,也是竹叶摩娑,别具一番“如鸣环翠”的风韵。在翠竹右侧一竿高耸直指,左侧一竿向左上伸展,最前的一竿指向右方,右侧竹叶相对密集,造成左高右低的形势。竹干、竹枝的线条挺坚,竹叶的线条则圆润;竹干、竹枝的用笔比较实在有力,而竹叶的用笔就显得轻细活泼。 [3] 

作者简介

李衎(1244—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大都(今北京)人,仕至集贤殿学士。他平生擅长画竹,继承了金文同、王庭筠等画竹名家的成就,又曾深入江南竹乡深入观察,还出使过交趾(今越南),到各处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和特点,深得竹之“理”,是一位既有深厚传统绘画功力,又师法自然的画家。他的画风严谨,传世作品有双勾着色的《双勾竹图》、《沐雨图》等,并著有《息斋竹谱》7卷,对竹的结构品类、生长规律及画法详加剖析,既重写意又重法度。 [4] 

文章标签: 竹叶 竹子 画幅 画家

猜你喜欢

沐雨图
双钩竹图
竹石图
双钩竹轴
行书诗轴
行书海赋册
元 李衎 双钩竹图
元 李衎 沐雨图
元 李衎 竹石图
大豆图
春山泛舟图
秋江待渡图
秋林垂钓图
姨母育佛图
西郊草堂图
太白山图卷一版
春云晓霭图
秋溪釣庭圖
0.0825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