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雕布袋僧,高7.9厘米,底径10-15.3厘米。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份,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
据说他出生在南印度的却波利村婆利大婆罗门贵族家庭。弥勒(意为慈氏)为姓,其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他曾拜佛为弟子,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让他住在兜率天内院中,经千千岁后再降于人世,广传佛法,成就佛道。兜率天是欲界的净土,是菩萨住的地方,即修菩萨道已达最高境界而等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兜率天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一年相当于人间一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年。据说居住此处的菩萨彻体光明,能照耀世界。佛经上说弥勒在此要住上四千年,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才能下生成就佛道,接替释迦牟尼救世。
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传说其原型是五代时浙江的一位游方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子。他言行怪诞,面露笑容,常以木棒挑着一个口袋四处化缘。他把乞来的物品收放在口袋中,时常随处睡卧和给人解说福祸。每次说教都颇为灵验,随之名声大噪,人们都唤他为布袋和尚。一说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或说布袋和尚于梁代贞明三年三月三日(917年)圆寂于岩林寺东廊石上。临终时口占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显示人,时人向不识。”自北宋时,有人画出了哈哈笑的弥勒作为供奉,而后世佛教也多把鼓肚坐姿、满脸笑容、袒衣露脐、双乳特大的布袋僧像塑在寺庙山门内,俗称大肚弥勒,并在他的塑像旁题对联一副,上联写“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道“笑脸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关于布袋和尚见《景德传灯录二七》、明田汝城《西湖游览志余十四方外玄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