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天成款犀角雕螭纹执壶,明末,通高13厘米,口径15-7.8厘米。执壶用亚洲犀角制成,盖形如盔帽,色泽较深,有钮,盖顶刻回纹,盖面凸刻蕉叶纹与螭龙纹各一周。壶身一侧为光素流,一螭从壶身攀壶流向流口探视;另一侧为柄,三条螭龙围绕柄把上下腾戏。壶身纹饰从底向上分为4层,第一层为蕉叶纹,第二层为兽面纹,三、四层为蟠夔纹。纹饰隐起,为浅浮雕技法刻制。壶底有“鲍天成制”阳文楷书款。鲍天成是明末江苏一带著名的雕刻能手,在雕刻技法上运作灵活。壶之流与柄上的独角螭龙采用镂刻圆雕技法,形象灵活生动,气势矫健雄奇。壶身浅浮雕的纹饰刀法虽浅,但花纹清晰流畅,与田黄石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件用犀角制作的小壶,造型优美,玲珑精巧,且色泽莹润,光洁细腻。用犀角制执壶极为少见,此为明末犀角艺术中稀有的珍品。此壶于1985年由香港著名医生叶义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明末雕刻艺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能用犀角、象牙、紫檀木雕琢箱、匣、盒、扇坠、簪纽之类,往往设计奇巧,超越前人。其所刻犀杯在江南极负盛名,与当时苏州琢玉名匠陆子冈齐名。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份,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一种无角之龙,张口,卷尾,蟠屈,作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一般作主题纹饰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

田黄石产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北寿山乡水田之下。石大者如卵,呈自然形态,色黄者称之为田黄,有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等多种。清初以来,取以治印,因其难得,遂成为印材中的珍品,故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

文章标签: 犀角 纹饰 家具

猜你喜欢

犀角雕松鹿笔架
犀角雕莲蓬纹荷叶形杯
犀角雕螭柄葡萄纹杯
牙雕龙纹五峰笔架
犀角雕蜀葵形杯
基础
寿老,长寿之神
犀牛角杯与“西厢记”的场景
犀角雕云龙纹杯
犀角镂雕花木人物槎杯
杯子
密封与vartu脚本的口头禅
浅青玉瓣口双耳小杯
杯子
数字
象牙雕凤凰牡丹纹笔筒
楼閣人物堆朱硯屏
鲍天成透雕浮槎犀角杯
0.1382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