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古札雅木碗,清中期,高6厘米,口径16.3厘米。清宫旧藏。碗墩形,撇口,平底,圈足,里外光素。木质光润,现出自然纹理。此碗润滑轻巧,用指甲掐可现出甲痕。碗底中央刻阳文隶书“乾隆御用”四字款,其外圈以银丝镶嵌隶书诗句:木椀來西藏,草根成樹皮。或云能辟惡,籍用祝春禧。枝葉痕猶隱,琳瑯貨匪奇。陡思荊歙地,二物用充飢。乾隆丙午(1786年)春御題。后用金丝嵌篆书“德”字方印。碗中存有一皮笺,上用汉、满、藏三种文字记:“土尔扈特四等台吉晋巴恭进木椀一个”。清代从康熙时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进献此种根瘤碗以贺春喜,成为惯例。乾隆帝的御制诗中,为扎古扎雅木碗题的诗有8首。乾隆帝仿效其祖父康熙帝,为扎古扎雅木碗制木匣,并将自己的诗分别刻在木匣的盖面上和碗的圈足内,大多字体还镶嵌上银丝,以示他对此种木碗的珍爱。此种木碗所取之材非常珍稀。西藏上层人物为了携带方便,在木碗外还特制匣套。这种铁鋄金碗套口缘部位连有罩盖,两侧嵌提梁耳,可以系带背携。套壁和盖面上镂刻精细的勾莲、缠枝花卉和螭龙纹饰。铁的外表包有一层金箔或嵌松石珠,使碗套显得金碧辉煌,华丽富贵。俗称根瘤碗,一般来自西藏,是西藏上层人物的用具。札古札雅与札古雅是藏文的音译,札是葡萄根之意,以葡萄根和根的瘿瘤制成的器皿均叫札古雅。据说此类器皿有防毒作用,如将毒物置于此类器中,器皿的木质就会发生变化。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亦称普修碗套,即“藏式碗套子”。这种唐代便已存在的铁鋄金工艺在西藏很盛行,首先要将金砸成金箔,通常一周时间只能砸出一小块。据《清稗类钞》记载:“以金叶锻红,槌成金箔,即金一两,所成金箔可阔如三亩之地。”所谓铁鋄金主要是在铁胎上錾出横竖斜线,再把金箔锤于斜线内,使之嵌于铁胎之上而表面平滑。此碗套开启闭合,缝隙衔接均十分紧密,加之图案精美,更显鋄金碗套之名贵。即使在西藏上层社会中,能使用这种成套用具的人也只是少数。

景德镇窑生产的明清瓷器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图案。常见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单独的花朵以勾线连结起来,构成具有多变的形式活泼或具图案效果的纹饰。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文章标签: 西藏

猜你喜欢

青金石牧童骑牛
铜镀金镂空仙人如意
文竹蕉叶饕餮纹瓶
竹雕海棠式镂空香盒
匏制团寿字六棱瓶
匏制团花纹碗
青金石朝珠
康熙三十六年款刻人物葫芦
青金石雕瓜蝶鼻烟壶
竹雕题诗如意
匏制缠枝寿字纹碟
竹刻缘生葡萄串
竹刻刘海戏蟾
端溪松月砚
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
红白玛瑙蝙蝠桃树花插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
文竹嵌竹丝冠架
0.124685s